世界贸易组织26日公布的统计数据确认,中国2009年出口总值达1.2万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一段时期以来,“数一数二”的经济光环笼罩中国:继年初传出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消息后,一些经济学家预测,2010年,中国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相关经济指数排名的迅速提升令一些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对于中国经济可能赶超日本的前景,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菅直人坦言“感到遗憾”。
菅直人的感慨多少代表了这种复杂心态。其实,仔细分析,西方大可不必为排名易位患得患失,因为在中国诸多关键领域缺乏独立品牌和核心技术的现状下,“大而不强”的虚名不值得羡慕,对此反应过度非但无助于缓解实际困难,若处理不当,反倒会阻碍中外经贸合作。
当人们盘点中国之“大”时,不应忘记,中国的出口中,有大约六成来自外商控股企业。人们应当发问,这个“大”包含的中外资本技术要素的比例和内涵如何?这个“大”蕴含了多少中国创造、多少高精尖产品,又有多少靠廉价生产要素支撑的行业?
作为中国人,我们尤其应当认真反思,这个“大”果真为国民带来了实惠,还是使中国陷入了某种“过路财神”般的虚名?抑或只是反映了中国经济长期量化扩张、粗放增长的弊端?
思考这些问题,或许有助于掂量这个“大”字的真实分量和性质。
需要承认,中国的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发展态势和当代国际格局共同决定了中国的崛起必然性。作为经济规模巨大、增长势头强劲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增长了约70倍,如果延续当前发展势头,超越某些传统经济大国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金融危机给欧美国家经济造成严重打击,而中国相关产业所受影响较小,这种“此消彼长”局面客观上推升了中国的经济指标排名。伴随欧美相关产业恢复性增长,某些排名今后仍可能发生变化。基于这些事实,相关各国需多一份冷静和客观。只有跳出排名看排名,才能超越排名,认清相关国家在世界经济坐标中的真实位置和作用。
过去30年的经验表明,一个稳定、繁荣的中国会为全球经济注入活力,其溢出效应使世界各国受益。当前,一些明智的海外商界人士已参透了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机会。德国出口商协会(B G A )主席安东·波尔纳(A nton B oerner)日前接受彭博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是好消息,德国企业乐见中国取得经济成功,因为“顾客越富有,我们的生意越好”。
遗憾的是,一些国家片面看待中国外贸规模,加紧对华施展保护主义。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遭受两反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产品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众矢之的。近来,西方以中国经济规模提升等为由,就人民币升值和气候变化问题加强对华施压,将经济议题政治化。这无疑不利于中外实现合作共赢。
相关国家只有站在长远立场上,理清中国崛起与本国收益间的正相关关系,才能更好地与中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更多“数一数二”的头衔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外界关切。笔者由衷希望,在中国政府的“调结构,促增长”大方向下,这种盛名之下的压力会更多地转化为激励中国苦练内功、夯实基础的积极动力,鞭策中国提高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着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理顺国民财富分配格局,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