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疆棉花价格一路上涨,至少有100亿元温州民间资金撤离山西煤矿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转战新疆棉花市场。部分游资已落地开花,有的游资在现货和期货市场博弈,还有的游资则在等待入场机会。”
近期,关于温州百亿民间资金流向新疆“炒”棉花的消息频频出现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报道里不仅有投资者的姓名,还有资金总额,其中引人注目的数据则多来自新疆浙江企业联合会。
然而,新疆浙江企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王艳红日前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却表示,有关温州百亿民间资金到新疆“炒”棉花的传说和报道纯属炒作,与事实并不相符,“商会从未给媒体提供过这样的数据,也无法作出这样的统计数据。”
温州百亿资金“炒”棉花系炒作
尽管此间一些媒体对温州百亿资金流向新疆“炒”棉花的报道言之凿凿,但一些早已进入新疆的温州棉商却向记者表示,他们对此毫不知情。
在新疆从事棉花收购加工行业多年的温州棉商李长亮近期频频出现在报刊上,几乎每篇关于温州游资进新疆“炒”棉花的文章中都会提到他和他的企业,但李长亮对此却是倍感诧异,“我从未就此类话题接受过媒体采访,实在不明白我的名字怎么就上了报纸?”李长亮说,他将对炒作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李长亮的哥哥、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州商会会长李长春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温州民间资金就已大规模介入新疆棉花收购市场,他自己就与阿克苏10万亩棉田的公司和农户签有订单,把棉农的棉花收购上来,然后再卖给轧花厂。但是他强调,近期所谓百亿游资来新疆“炒”棉花的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否则,他们这些在棉花主产区投资建厂的温州棉商不可能一点都没有察觉。
民间投资缺权益保障处境尴尬
记者了解到,虽然百亿资金到新疆“炒”
棉花系人为炒作,但温州巨额资金在寻找出路确是实情。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向本报记者透露,据估算,目前,温州的民间资本大约在1万亿元左右。资本逐利而流的本性,加上浙江人极强的投资意识,使这些民间资本的扩张一直引人注目。
2002年,全国能源紧缺,煤炭价格飞涨,温州民间资本流向山西,收购了山西省半数的煤矿;同一年,棉花减产,棉价上升,温州30亿民间资本进入新疆收购棉花;2006年,商品期货牛市,温州许多民资投向有色金属矿产;2007年,石油价格上涨,50亿元温州民资进入西部收购油井;现在,海南三亚又有项目吸引大量的温商资本,在当地注册资本达百亿元。
然而,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让温州民间资本陷入彷徨和尴尬境地。
在2008年俄罗斯“灰色清关”事件中,温州民资损失数十亿元;在迪拜金融危机中,温州投资者几百亿元的房产被套,资产至少缩水30亿元。2009年,山西省对煤炭产业着手进行整合,对投入到山西的温州民间资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民间资本投资缺乏切实的权益保障。”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晓端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意见或办法,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还得不到切实的权益保障。
民资投向需法律引导
经历过“炒房热”、“炒煤热”、“炒矿热”,下一步,温州的民间资本将何去何从?
“民间资本的出路在于转型。”全国人大代表、知名企业家南存辉建议,应尽快出台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明确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开市场,降低门槛。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设备更新和技术研发的财税支持,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资愿望。
就在不久前,温州市市长赵一德透露,将组建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据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忠强介绍,温州希望借助这一平台,让民间资本能更充分地享受政府非禁即入的投资政策,涉足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投资项目,促使温州经济转型升级。
“要从根本上保障民间投资的合法地位和权益,消除民间投资的后顾之忧,必须尽快制定符合实情和发展需要的民间投资促进法规。”车晓端认为,应该从法律的角度规定民间投资能够进入的领域和民间投资的方式、比例、规模等一系列内容,切实减少对民间投资的行政干预,使民间投资有法可依。通过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保障,进一步打破垄断,化解民企市场的“玻璃门”。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志邦也建议,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有效保护民间投资、资产和经营权益不受侵犯;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许可,坚决取消各类越权制定的收费项目;同时,进一步简化民间投资审批程序,营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竞争环境。
“要如大禹治水般,通过法律手段引导好民间资本的投向。”曾经担任过温州市委书记、浙江省纪委书记、中纪委副书记,现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的刘锡荣认为,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温州民间资本到哪里投资,投什么,不应该受外界过多的评论和指责。对待民间资本,政府也不能用行政命令去堵去管,而是应该用市场手段去疏去导,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引导好这些千辛万苦才积累起来的民间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