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跟随出口企业参加于各地举办的采购交易会,目睹企业面对国际采购商归来、订单增多,信心显著回升的“喜”,同时也听到他们对于生产成本显著上升、汇率变动预期增大的种种担忧,以及他们正在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
买家归来 出口企业信心回升
国际买家归来,订单数量显著回升。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总值3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其中,3月份出口11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环比增长27.6%。
出口的恢复性增长不仅仅体现在数据上,也体现在参加各地采购交易会的出口企业的感受上。
深圳和宏实业公司市场部经理黄莉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交易会首日她就累积超过100个客户,其中,来自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的客户居多,预计今年订单数“会有比较大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买家归来,订单数量增多,出口企业“挑客户、挑订单”的现象重现,这与去年金融危机期间“被迫接受小订单”颇为不同。
从事便携式笔记本、摄像头生产的一家东莞企业负责人表示,“不接受小订单”,买家订购利润率较高的便携式笔记本须1000台起,订购其他电子产品须2000台起。黄莉莎也告诉记者,与往年不同,今年“将选择有知名度的优质客户合作,同时不接受小订单”。
企业的三种“担忧”心理
面对国际采购商及其订单大量到来,出口企业并非“全是欢喜”,原材料上涨、劳动力缺乏及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等不利因素令企业在接单的同时心存担忧,害怕“赚了订单不赚钱”。记者采访发现,企业的担忧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大量接单后,担忧因工人流失难以准时完成订单。深圳一家电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圈中最流行的话题是“交期”的问题,即接到客户订单后能否在约定的期限内完成订单并发货。据他介绍,珠三角地区电子类工厂缺工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并影响到订单的完成。
黄莉莎也坦言,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客户订单已成为她所在企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企业高层也多次召开会议强调、部署生产,同时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二是担忧价格竞争、生产成本上升双重压力进一步加大。一直以来,优惠的价格和相对不错的产品质量是采购商进口中国产品的主要动机,“性价比”仍是中国产品打开市场的“杀手锏”。而今,生产成本的上升令众多出口企业在维持价格优势上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记者采访发现,国际采购商对于产品价格依然十分审慎,与经济低迷时情况基本相同。去年在中国采购额超过1.5亿美元的巴西因特布拉斯通讯电子公司业务发展经理黄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计划将采购产品数量提升至少10%,但他同时表示,价格因素是重要考虑,“如果上涨较多,未来可能会削减在中国的采购量”。
三是担忧可能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对于利润的压缩。尽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当前保持稳定,但各种关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声音依然令多数出口企业“心悸”。深圳一家从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的企业负责人在与记者交流时坦言,长期的价格竞争已令他们的利润率变得很薄,如果真像有的声音所说的人民币升值5%至10%,“企业发展将举步维艰”。
环球资源展览部总裁黄谭伟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可能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已成为出口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除此之外,企业的担忧还包括经济不稳定导致订单数量下跌、贸易保护主义等。
企业如何“解忧”?
在黄安看来,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他建议中国企业应该在生产管理上多下工夫,比如优化生产流程,尽量减少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材料浪费现象,从而控制成本,保持有竞争力的价格;他同时建议企业采用新技术,更多采用机械化生产,提高工人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黄莉莎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企业已经开始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加强生产管理以降低成本,同时,企业采取提高工人工资福利的办法维持员工稳定,以保证能按时履行订单。
至于可能出现的汇率风险,不少企业也已研究措施并付诸实施。从事MP3生产的深圳桑格尔科技公司总经理胡爱民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因此,有足够的底气要求采购商以人民币计价交易,从而完全规避可能出现的汇率风险。
更多的企业则是采取与客户协商谈判的方法降低可能出现的汇率风险对利润的压缩,黄莉莎说,商谈产品价格时会向客户提出“价格将随汇率变动作相应调整”,双方共同承担风险。
黄谭伟进一步建议说,从长远上看,中国的出口企业应想办法参与到产业链上除生产以外的更多环节,一个可以参考的做法是收购国外品牌以及分销渠道,从而拓展利润来源,分享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