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报和北京服装学院主办,清河县政府、中国清河羊绒制品市场管委会承办的中国羊绒针织时装设计大赛鸣金
随着中国羊绒针织时装设计大赛总决赛金奖《墨融》的产生,本届大赛评委、清河羊绒制品市场管委会副主任李鸿斌一颗悬着的心也算落了地。用他的话说:“刚看到初评选出的效果图时,心里还真是没底。但在制作成衣的5个月过程中,我们与入围设计师用汗水和期待,共同创造出一次次欣喜若狂的情景。” 当31组作品以看似简单的工艺技巧和独特的创意设计完整展现时,清河迎来了产业提升、设计制胜的时代。
在河北省清河县,“清河羊绒温暖全中国”的醒目字样随处可见。这里聚集了国内200余家从事国际羊绒贴牌业务的企业,拥有年产羊绒衫3500万件、纺纱2950吨的能力,清河羊绒深加工产业链条的细化和延伸为我国羊绒产业的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有这样的产业基础,所以亟须创品牌来提升产业集群的实力,实现从创造外汇到创造价值的产业升级。清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清河羊绒制品市场管委会主任孙连岭说:“针对国内羊绒针织业设计水平落后、设计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联合中国纺织报社、北京服装学院共同举办这样的赛事。”清华美院染织服装系主任肖文陵在参观完河北宏业羊绒有限公司从纺绒到成衣制作的羊绒时装生产线时所阐述的观点尤其值得深思:“简单就是革命,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的设计能力,同质化的产品将被消费者所抛弃,注重个性化的品牌运作需要更加专业化的设计团队。”
据介绍,为吸引各界人士关注羊绒行业的发展、关心清河羊绒业的成长,本次大赛组委会出台了强有力的激励政策:设立金奖1名,奖金2万元;银奖1名,奖金1万元;铜奖1名,奖金8000元;最具市场潜力奖2名,奖金各5000元。获奖者将由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纺织报社颁发荣誉证书。所有入围选手均可在中国清河羊绒制品市场设立创意工作室,当地政府给予免费提供1年场地及计算机设备的待遇;大赛前3名在创意产业基地注册并实质性运作的,政府给予5万~10万元补贴,并在50万元贷款额度内给予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贴息。此外,获奖者还将得到主办单位持续一年的跟踪推介。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马海潮,在主题为《墨融》的作品中,把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与现代服装的造型结合起来,并通过数码印花的形式表现水墨画的象征意义,使时尚与科技的理念得以完美融合,别有一番含蓄之美。也正是这独特的创意和完整的实现手法,让这组服装在整个大赛中以较高的优势夺取金奖。以红军军装元素为设计灵感的《回归》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设计师田静采用红与绿的对比,茶缸、绿书包、胶底鞋的配搭,使作品颇具惹眼指数。靳素珍的《生态、心态》这一组服装创意的完整性成为评委认可设计师具备品牌意识的依据。河北宏业羊绒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子宏对贺展和初建萍两位选手具备市场价值的服装更为关注。他表示作品的商业价值是决定能否给予高分的标准。而在高级服装设计师李欣看来:“年轻设计师拥有丰富的创意思维,但如何加强对生产工艺的精准把握是大赛所反映出的实际问题。”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李津表示:“艺术+技术才能完整体现羊绒产品的设计特色,这是年轻设计师在从事羊绒设计时需多思考的问题。”
或许这样的描述会引起不少人的深思:“中国出口的羊绒制品大部分以贴牌身份进入国际市场,真正使用自有品牌的产品不及生产总量的10%。长期以来,我国羊绒企业只能为国外生产企业、贸易商和品牌商做贴牌加工,国际品牌运营商掌控着80%以上的羊绒消费市场。”这两个具有鲜明对比的数字同样提醒我们,羊绒产业链上终端环节面临一次较大规模的人才“打捞”行动,随着针织市场的日益扩大,针织人才亟待补充的现状成为行业隐忧。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郭瑞萍对此深有感触:“希望通过大赛吸引更多的成熟专业设计师参与羊绒产品的设计,这样才能对整个行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而在羊绒终端产品战略中,除了通过大赛挖掘人才,以品牌提升产业实力外,还有一个“奢侈羊绒平民化”的想法始终萦绕在孙连岭的脑海中。对于这样的观点,中国纺织报社总编辑张泽华表示,或许这将是羊绒产业在品牌提升阶段有待思考的下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