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珠三角代工模式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但近几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连续上涨,这种模式优势日渐式微。日前,富士康大幅度加薪举措,以及紧接着的往内陆省份转移行动,宣告了代工模式在珠三角难以为继。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珠三角代工企业正处于发展的拐点,要么产业转移,要么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代工管理模式也要转型。
产业转移
人力成本高企、人民币升值、外贸环境尚未完全恢复、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等,珠三角代工企业未来发展充满变数,远离珠三角成为部分企业的选择。
继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后,富士康又开始大规模从深圳撤离迁往内地。记者采访到的深圳几位代工企业老总均表示,富士康如此迅速启动撤离深圳搬至内地的计划,目的只有一个:减少劳动力成本,转移到内地,富士康普工工资就是按内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建伟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珠三角经济环境改变的情况下,部分代工企业在本地没法生存,要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地方:一是转移到内陆,二是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
“迁往内地,早就存在了,只不过这次加薪增强了这一趋势。”与多家代工企业有业务往来,长期从事外贸的广州鸿润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经理李雪花6月28日告诉记者,代工企业肯定是要搬迁的,即使现在很多企业没有行动,但也都有这种想法,只是考虑到珠三角的外贸环境比内地优越,而且目前的订单比较多,估计未来一两年搬迁潮将形成。
早在2006年前后,国内外贸政策全面收紧,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等,对制鞋、成衣等代工企业产生巨大影响,那时,这些企业就有转移的趋势。
富士康现在的大规模内迁,也“蓄谋”已久。这几年富士康一直有条不紊地在大陆扩建生产基地,烟台基地扩容始于2008年,重庆基地去年9月就已动土。
此外,调查发现,目前,纺织服装鞋帽织品业从珠三角向周边转移比较明显,塑料制品也基本形成从珠三角地区转出的趋势,而金属制品则从珠三角中心城市转出较为明显。
“任何企业都不想转移,企业外迁要考虑物流成本、上游产业、下游市场、商业环境、市场秩序等一系列因素,但随着工人工资提高,代工利润减少,企业不得不倒闭或者搬迁。”在东莞厚街,浩成鞋业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杨进对记者说。
香港工业总会此前对珠三角港商进行的调查显示:珠三角约8万家港企中,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迁离珠三角,63%以上的企业准备迁离广东。
“也有企业将转移到越南、印度、印尼等地,这是因为转移到内地也面临着加薪的问题,而且未来几年内地加薪的速度会很快,那时,代工企业还是面临着寻找低廉劳动力的问题。”深圳一位从事电子产品代工的企业老总这样表示。
越南、印度、印尼等地的劳动力价格普遍低于珠三角,广东雇用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成本一般在1600元左右(涵盖社保、公积金等各项成本),而印尼等地雇用成本不及1000元。
产业升级
富士康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加工和制造技术,完全有能力生产出高质量和档次的品牌产品,但富士康选择了向内地转移。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富士康走品牌之路,认为其依然会寻找能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内地省份,为其赚取那2%—5%的极低利润。
记者在广东调查发现,与代工企业不一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仅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在这次加薪潮下拓展了市场范围。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改变代工的现状,企业要转型,完成自主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避免国际风险的同时进军国外。”海信科龙总裁周小天今年4月底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代工企业要生存,必须走转型之路,东莞市叮当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老总陈克对本报记者说,“两年前我们就开始注重研发,生产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儿童益智产品,去年外来订单减少,仍然能挺过来,现在订单增加了,我们内外两个市场都要做。”
记者调查发现,在珠三角像这样内外两条腿走路的代工企业不在少数,对外是代工企业,对内则靠技术研发生产出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整个产品,而不是产品的一个环节或零件。
但这种方式的升级也有难度,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此前对本报记者说,技术创新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广东中小企业多,对它们来说,技术创新是非常难的,但运营模式的创新任何企业都可以做,可以加大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力度,往制造业服务先进化方向发展。
“这也不容易,营销网络建设、品牌打造都需要大量资金,而许多中小企业因为资金欠缺而放弃。”陈克表示,中小加工出口企业拓展国内市场还需要成熟的国内市场环境和规范的行业标准。
而有些中小代工企业代工产品市场狭窄,根本无法在技术或运营模式上有任何突破。港资代工企业东莞晶广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少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我们的企业主要为世界几家电子品牌生产屏幕,设计归他们,我们只是代工,即使产品想开拓国内市场,也没有企业来订购,我们的产品只是他们的一个生产环节。”
李建伟表示,这类低附加值的代工企业必然要消失,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提升是代工企业的发展趋势。
记者日前从广东省外经贸厅获悉,广东省将适当提高加工贸易准入标准和门槛,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和增值率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广东,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及向下游延伸发展。
管理模式转型
“从关注利润增长到关心员工的发展,就是企业转型。”在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企业把转型仅仅局限在技术和运营上,而没有包含人力资本的转型,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注重员工的发展,倡导人力资本转型尤为迫切。
但时至今日,大多数广东企业的生存发展依然凭借硬实力——规模、财力、产品结构和价格优势等参与国际竞争,这种现象在代工企业表现尤为突出,曾有学者指出,中国代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压榨劳动力。
而压榨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转型背道而驰,有报道称,富士康获得这样利润的代价就是通过员工的加班加点、加人加力、加超低薪资堆积而出来的。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代工企业是流水线工作,员工与机器一样按照一定的操作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员工之间不准交谈,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冷漠的人际关系加上单调的机械式工作,使得许多员工产生不满情绪。
以上管理模式,是资本原始积累时盛行的泰勒制管理模式,在富士康事件中,人们发现在注重人的因素的现代经济中,许多代工企业仍然实行落后的管理模式。
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罗家德表示,富士康所面临问题并不是个案,它表明了企业转变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的紧迫性。企业要考虑员工的收入,但只是考虑员工追求物质满足,达到经营者的目的,迎合舆论是不够的。
何思模也表示,“企业从员工自身的发展来考虑,为员工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激发员工更大的生产能力,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