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了因为涨价受到了市场残酷回应的例子——受成本上涨和房地产市场下滑的双重打击,中山的一家木地板工厂为了保证利润,将发给经销商的产品价格上涨了3到4个百分点。经销商倒是没有继续传递涨价压力,但他们会用另外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减少促销活动,控制议价幅度。市场的回应很直接——附近工厂的人说,木地板工厂的工人现在每周只上两三天班。
坐在周华对面的客户——中山金属包装行业的一家中型企业的厂长接过了话题。由于钢材价格攀升,他所在的企业去年在原材料采购上比前年多支出了上亿元的成本。但下游客户已经明确告诉他,如果涨价的话,哪怕降低自己的产品质量,他们也会选择另外的廉价供应商。“我们希望在成本压力上与下游各个环节共度时艰,但也只能是尽量沟通。”这位厂长说。
面对生存或消亡的压力,每个走在钢丝绳上的人都在叹息。但市场的变革,似乎也正在逼着珠三角制造商去想出新的应对方式。尽管这殊为不易,甚至充满痛苦。
2008年,周华的一位从事电缆制造的朋友去越南开设了一家工厂。他看到媒体上对越南劳动力成本低廉程度的惊呼之后,打算在那里复制自己曾经以此获得成功的事业。
直到现在,珠三角依然有不少工厂对越南的廉价劳动力充满向往。在中山市中山港第二出口加工区里,近期正传言一家有数百人规模的电子厂在打算迁往越南。
但去年年底时,周华那位在异乡挣扎了近两年的闯荡者失意而归了。除了捉摸不定的政府关系、远不如珠三角的产业配套水平,还有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那里的工人一到下班时间就准时走人,“怎么祈求都没用,别人根本不在乎加班费”。这让习惯了安排工人加班的中国老板始料未及。
朋友的经历让周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小型的工厂如果在国内都活不下去,就更别指望在国外找到生机。
不久前,周华跟堂哥成立一家贸易公司,正打算直接从国外原材料供应商那里采购产品。这将能绕开收取高额费用的其他贸易公司的盘剥。他们还跑去云南参股了一家原材料厂家,以保证工厂所需的某些原材料的供应。
此外,改变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水平也被看成是未来的方向之一。周华的客户之一——一家曾经有3000名工人的烧烤炉制造厂商,在改进了生产工艺之后,将工人数量降低到了1300人。“你想,这会节省多大的一笔开支啊。”周华两眼放光地说道。
而不久前,他在另一家客户的厂房里看到了六台新安装不久的机械手,客户告诉他,这些机械手可以减少30人的用工量。尽管这些高科技产品动辄数十万一台,但周华依然心动不已。“它们不会提出辞职。”周华说。
像所有珠三角中小型工厂一样,提升产品研发水平同样是华光化工有限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诸如杜邦、爱卡这类跨国化工业巨头的研发实力和定价权让周华羡慕不已。一个例子是,某种每公斤成本最多5毛钱的原材料,他要花费38元去进口。他别无选择。
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也正在被一些有眼光的制造商“拿”来应用。那家金属包装企业已在前年年底引进了六西格玛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曾经帮过诸如摩托罗拉、通用电气等世界一流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精细化企业管理模式),严格的新模式一度让所有习惯于以往松散管理制度的人痛苦不堪。但现在,新的变化已经出现:新的模式除了每年可创造上千万元效益,产品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另一个变化是,企业的出口市场已突破了传统的东南亚、中东地区,成功打入到了欧美及澳洲等高端市场,海外客户已由2008年底时的23家增长为现在的38家。
饭桌上,有人说这家企业负责海外市场的销售经理去年挣了近40万元。而且看今年的势头,年底时这个数字还能翻上一倍。
这让所有人都受到了感染。不久后,他们的话题转到了正在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上,饭桌上的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握手言别的时候,他们彼此拍着对方肩膀,大声地祝愿对方生意兴隆。
此时,陈胜鑫正悠闲地在一家小超市里享受空调送出的凉风,而王淑惠则正在向朋友打听哪里有适合她的职位。“大不了就去当工人好了,省得操那么多心。”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