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和无锡市丝绸协会的牵头组织下,无锡20家丝绸企业老板前不久集体到海安考察取经。苏南“老大哥”耳闻目睹海安茧丝绸行业的巨大变化,惊叹之余,对昔日的行业“小弟弟”刮目相看。
一条蚕丝被奠定市场根基
正当外贸成为丝绸行业普遍选择的发展路径时,海安丝绸业反其道而行之,从7年前开始悄然转型,将市场重点转向国内,围绕个性化消费需求开发新产品,走上了品牌营销之路。蚕丝被,便是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产品。
南通丝乡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春来算过一笔账:一件真丝服装用丝量仅一两百克,而蚕丝被最小的0.3千克,最重的3千克,按平均单重2千克计算,一条蚕丝被是一件真丝服装茧丝用量的20倍!“蚕丝被生产流程简单、附加值大,大量生产不仅有效解决茧丝过剩,还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蚕农利益,维护和促进丝绸业的健康发展。”据统计,海安蚕丝被丝棉用量一年达到400吨左右,约需2000吨以上的双宫茧——这一数字,超过了全县双宫茧的产量。
有了“一条蚕丝被”,海安蚕茧不愁“卖”、桑园不烦“砍”,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海安丝绸业在国内市场的根基,使丝绸企业有了足够信心进行产品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据了解,当地企业开发的天然彩丝面料、吸湿排汗真丝面料、天然彩丝内衣已成为业内标杆产品。长期依靠原料出口、面料出口、服装贴牌加工支撑行业发展的被动局面,一举扭转。
下脚茧“变身”一连串“高附加值”
探寻海安丝绸业的转型轨迹,从其废物综合利用的“功夫”也可见一斑。
在鑫缘茧丝绸集团,记者看到,从桑树到茧的下脚料,乃至蚕沙,都成了可“挖掘利用”、“大发其财”的宝贝疙瘩:桑叶“变脸”成桑叶茶;桑树条经过粉碎成为菌菇理想的中间体;蚕蛹提炼后产出了蛹油,成为生产心脑血管药的理想原料;蚕沙既可做颗粒有机肥,又变成有保健功能的蚕沙枕,而从蚕沙中提取的叶绿素全部出口……“从桑叶、桑树枝到纺、染、织、后整理、服装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一种堪称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我们的体会是,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董事长储呈平说。
下脚茧生产的绢丝,过去在用途上有局限性。海安不少丝绸企业通过工艺改进,让下脚茧生产的绢丝在轻度、胶汁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提高,跟丝毛、丝棉、丝麻结合后,可以做成服装面料,用途更为广泛,附加值也提高了30%以上。南通丝乡丝绸有限公司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利用下脚茧合作开发的蚕丝卫生巾,具有镇痛、抑菌、消炎等功能,既解决了下脚茧的出路,又开发出一个颇具市场前景的新产品。
海安凡有点规模的丝绸企业,都与科研院校“沾亲带故”。龙头企业鑫缘在建有国家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基础上,组建了国内茧丝绸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而像“丝乡”这样的中小企业,也都依托科研院校建立和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
个性发展也要争夺话语权
“海安丝绸业活力迸发,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发展更快,主要是既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又集中优势、争夺话语权。”海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徐进介绍说。
蚕丝被技术含量小,竞争对手如林,但多年来一直是海安丝绸业的拳头品种,畅销不衰,关键是掌握了市场话语权––蚕丝被生产国家标准出自海安。当市场上蚕丝被鱼龙混杂、拼杀价格之时,海安丝绸企业通过新品开发、结构调整已实现了产品的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鑫缘研发生产的高弹膨化蚕丝被、婴幼儿多功能蚕丝被、多功能可脱卸式真丝靠垫被等新品,获得“2010全国丝绸创新产品金奖”;丝乡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将传统的中药与丝绸结合起来,研制出13种生物医药保健蚕丝被,目前均获得发明专利。
在海安不少丝绸企业看来,做产品要有差异,做市场要实行错位竞争,方能闯出一条生存发展之路。华艺集团独辟蹊径,围绕扎染这一强项深耕细作,开发设计丝绸时尚服饰系列,在今年广交会上成交额比去年同期翻了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