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宽松是“一厢情愿”?
7月27日,A股结束七连阳,宏观调控再度宽松的预期被打压。随后,央行报告出台,重申了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同日,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肉价和菜价都在上升。与此同时,多家机构预测7月CPI创新高,增幅或达3.1%。
似乎一瞬间,混沌的宏观形势,突然有了方向:宏观调控再度宽松只是股民“一厢情愿”?
内外交困
昨日,央行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明确指出,未来经济继续放缓趋稳的可能性较大。这暗合了此前交通银行(601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的判读。连平认为,中国经济将逐季回落至9%。
与此同时,各大机构都相应调低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花旗、中金、北京天泽研究所在内等10多家研究机构对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的预测值均在10%以下,区间大约在8.5%-9.7%之间。相比第一季度11.9%的GDP增速,这是一个不小的回落。
对中国经济增速的谨慎判断来自内外部经济环境考量。“从美国经济公布的数据来看,继之前一周减少42.7万人后,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在7月12日-17日这周增加了46.4万人,各国对美国经济复苏又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方面,虽然欧债危机影响正在逐渐走弱,但短期内仍然无法化解。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洲经济的低迷对中国负面影响仍然不容小视。”
在贺军看来,内部环境则更加复杂,包括投资增速回落、至今还未理清的地方融资平台问题、大规模基建投资的效益问题以及通胀问题等等。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政策、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西部大开发投资力度以及投资资金仍然充裕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下滑速度或许能够得到一定支撑。
定向调控
经济增速回落多少才是中国的底线?连平认为只要保证在“7%以上”,都属于正常波动。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承受能力,因此宏观调控再度放松的预期开始抬头。
细数2010年中国政府在宏观调控上采取的政策,除了3次上调准备金率,还动用了发改委冻结项目、信贷额度控制、多部委联合地产新政、汇率脱钩、取消出口退税、银监会叫停银信合作、制止地方投项目违规担保等手段,而这些政策都是为了抑制短期内经济过热风险。
但对于下半年的政策走向,学术界存在非常大分歧。“信贷调整空间不大,仍将延续7.5万亿元的思路。”贺军的观点更为“精准”。在他看来,下半年政策将启用“定向结构性调控”。“以加息为代表的政策可能推迟,针对某些领域和行业的调控政策可能会被更多地使用。”
贺军的观点与中信证券(600030)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不谋而合。诸建芳预计,下半年结构性政策将继续推出;组合型房地产政策将继续维持;对高耗能行业和高污染行业的限制政策将有所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会采取扶植政策;加大中西部基础设施投资。
微妙平衡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抑制短期经济过热的效果非常明显,投资增速回落,GDP随后走低就是明证,是继续还是转向?这个问题,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昨日回答了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方面的答案。
谢旭人要求,下半年各级财政部门要把稳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强与货币政策等的协调配合。
“近期中国经济是宏观调控政策大起大落之后的后遗症,因此,目前宏观调控最好的办法是适度微调。”贺军认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松难紧易”,尤其是房地产政策。“今年上半年一系列的房地产政策已经触动了部分地方政府的利益,直言松动不太可能。但另一方面,经济下滑过快,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民生问题,因此,政府在出台政策时,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社会矛盾的关系,这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