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商报报道,在珠三角从事低端制造产业的港台资企业,纷纷停止本土扩张,并启动另觅生产基地的战略。
利润摊薄5% 逾3成港企要迁厂
一项针对珠三角160家港企的调查显示,目前每家工厂的员工规模平均为991人。最令港企感到困扰的因素是劳工成本上升,其次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法规引致额外成本和风险、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风险、买家压价、劳动力短缺等。据悉,160家港企中,150家即九成以上的港企都遇到劳工短缺问题。根据香港贸发局2010年上半年的调查,超过一半受访公司表示,过去6个月它们或其供货商曾在内地遇到劳工短缺问题,过去6个月珠三角工资平均上升约17%,令总生产成本增加4%至6%。根据香港厂商会调查,高达33.1%的港资企业打算迁厂,大幅高于2009年的23.5%。
关注产业发展潜力 港贸发局吁抓商机
近两年,港商在内地发展越来越艰难,香港贸发局便开始在新兴市场为港商积极寻找发展契机。贸发局广州代表何俏媚女士戏言,其工作职责是港商的探路灯,港商适合去哪里发展,贸发局的灯就要先去照亮哪里。据了解,贸发局在网上专门开辟了新兴市场的专栏,为港商提供详尽的投资指南,特别是东盟、印度、越南、拉丁美洲、俄罗斯、巴西等地。近两个月,贸发局还特别举办“东盟及印度机遇与挑战”研讨会、“拉丁美洲的挑战与机遇”研讨会,为港商分析这些新兴市场的经济新动力。
港贸发局认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协议CAFTA今年实施,开启了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门户,亚洲另一经济巨龙印度在近年迅速崛起,同样为港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贸发局东南亚及印度首席代表尹淑贞表示,东盟人口有6亿,是中国以外的主要生产基地,区内有强大的中产人口和消费实力,前景非常可观。她说:“这些国家有庞大华人市场,他们大多属于中高阶层,受过高等教育,很多人会说广东话,港商容易掌握市场需要。”
珠三角仍为制造业热土
受访的港台商,没有人预期中国沿海的制造业将消失,因为从纺织到电子业,所有的上游供应链与较复杂的人力技术都在那里,别的地方很难取代。
香港贸发局高级经济师黄醒彪分析认为,随着中国转向生产高增值产品,厂家把部分低增值生产活动转移到其它亚洲新兴供应地,此举可视为区域生产链的延伸。
据悉,接受香港厂商会调研的160家港企中,有53家打算搬厂,其中24家会迁往珠三角较落后地区,6家迁往环保工业园,有17家企业表示会搬迁到内地的中西部地区,例如毗邻广东的中西部省份。调查结果反映,港商还是希望能将总部留在珠三角。
黄醒彪分析认为,虽然内地劳工成本较高,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更胜一筹。据估计,内地制造业每名工人的平均产值明显高于越南、孟加拉国国和柬埔寨。中国制造业的劳工生产力增长,在亚洲新兴生产基地之中也居于首位。与越南等地依赖进口不同,内地有不少发达的工业集群,上下游产品供应充裕,例如珠三角众多的紧密联系的批发市场,可充当不同生产商、零售商和客户之间的平台,节省其时间和成本。
有业内人士指出,东南亚国家可以供应大批量的简单产品,成本较低。不过,假如是设计精良、需要较高技术水平、订购批量较少和交付期较短的时装,内地仍是首选的生产地,其中尤以珠三角为好。
广东配套能力仍胜一筹
不过,在东莞工作的叶亭却显得很淡定。作为一家美国家具进口商在中国的代理,她并不担心工厂迁出,会影响业务量。“2006年,有家台资供货商因为人民币升值和美国反倾销,把工厂从广东搬到越南,后来看那边配套部件都找不齐,就又把厂子搬回广东。”
港企越南华坚鞋业隶属于华坚国际(BVI)股份公司第二事业部,是华坚集团在越南成立的分公司。越南华坚的厂区主管甘晓琳接受采访时有些无奈,原本越南分厂打算做集团最大的厂,谁知在越南的发展并不如同计划中的顺利。
刚去越南考察回来的张周源对此深有体会,毕竟港台与内地同亲同源,去到海外要考虑到文化的兼容性,对于企业来讲,海外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副秘书长温智谋则表示,企业不愿意离开的真正原因并非“感情”而是“利益”,真正难以割舍的是珠三角已用20年培植起来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