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1日公布了今年7月份的中国经济数据。整体来看,数据基本在预料之中,如果说最抢眼的数据,应该是居民消费价格(CPI)指数,7月份CPI同比上涨3.3%,升幅高于6月份的2.9%。7月CPI数据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5%;食品价格上涨6.8%,其中鲜菜价格环比涨幅最高,达4.3%。7月份PPI上升4.8%,低于6月份的升幅6.4%。
3.3%的CPI增速是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点,这引发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值得注意的是,这说明7月份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涨价推动,而食品涨价与今年中国国内普遍遭遇的异常灾害天气有密切关系。
今年持续追踪灾害天气影响的安邦研究团队,曾不止一次提醒,今年的洪涝灾害可能引发夏粮和秋粮的减产,而这将推动市场的粮食涨价预期,最终将推动物价指数的上涨。我们曾经预警的问题,也引起了中国决策层的关注。在7月11日举行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策层对今年的粮食生产采取了“一降一升”的做法:降低了对秋粮产量的预期,提升了对减产风险的警惕,并安排了许多有助秋粮增产的紧急措施。由于占全年产粮70%的秋粮减产的可能性极大,我们预期,粮食涨价推动的物价上涨还会在八九月份持续。由此引发的通胀预期升高,是政策上需要高度关注的风险。
有一种观点认为,7月份的多个数据显示经济增速在放缓:如7月份工业产值增长13.4%,增幅低于6月份的13.7%;1-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9%,增幅低于1-6月份的25.5%;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53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个月回落0.4个百分点。市场担心,这种放缓势头是否会持续,甚至导致经济“二次探底”?
在我们看来,对“二次探底”的担心过于悲观,这可能是受到近期西方财经媒体悲观预期的影响。外贸数据有力地显示,中国经济仍然维持了较强的活力。今年7月,中国进出口值2623.1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其中出口1455.2亿美元,增长38.1%;进口1167.9亿美元,增长22.7%。这是继6月之后,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再次创历史新高。中国的出口增长也显示,国际市场的需求处在一个缓慢,但比较稳的恢复之中。如果再考虑到美国企业的资本支出大幅增加、全球海运指数也在稳定复苏,我们足以看到,在悲观的金融市场之下,实体经济仍然呈现出比较强劲的脉搏。
从前7个月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来看,我们能够看到宏观政策紧缩带来的效果,但整体来看,宏观经济的运行并不让人担心,经济仍在复苏之中,流动性仍然充沛。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我们看不到有显著调整的必要。我们预期,下半年的宏观政策重点,仍将是兼顾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警惕通胀的平衡。在货币政策上,将会执行真正中性的政策,既不会重回刺激政策,也不太可能推出加息政策。
安邦认为,7月的中国经济数据基本上是中规中矩的,显示了中国经济在内外形势因素之下的变化。市场没有必要对中国经济形势过于担忧,尤其从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市场有理由保持谨慎的乐观。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