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市场营销概念中,包含了4P的营销组合策略——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随着坊间越来越普遍的相互模仿,顾客满意度逐渐从传统的4P营销策略中派生出来,并成为第5个P——People(人)。
在服装品牌的零售管理中,人(People)是举重若轻的一环。通过以下事例可以发现人在零售中持不同心态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有一位顾客,在某服装品牌店购买了一件新衣服。直到一周后想起来要穿时,才发现衣服上有小的瑕疵,遂拿回店铺更换。我们看一下大部分品牌在处理这种问题时的表现。
顾客:“我在你们这儿买了一件衣服,有点问题。”听闻此言,店铺员工便会立即“考问”顾客,我们来看看这个问答游戏:
店员:“什么时候买的?”
顾客:“哦,上周买的。”
店员:“在我们这家店买的吗?”
顾客:“是啊,就在你们店买的。”
店员:“有小票或收据吗?”
顾客:“啊,我的小票都不知道哪儿去了!”
此时,店员会立刻说:“不好意思,没有小票是办不了退换的。”
然后,客人着急发火了:“什么?没有小票不能退换?这就是在你们这儿买的东西,你看清楚!”
在众多品牌的店铺中,这种处理手法相当普遍。店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只按照“程序”去解决问题,却忽略了顾客的“情绪”。虽然大多数店铺在最后还是为顾客办理了调换或退货,但因为有前面的对话,这个顾客还会成为回头客吗?
如果店员能正面地从顾客角度考虑,为顾客解决问题,就不能仅按照“程序”来处理顾客问题,而是先安抚顾客的“情绪”和感受。如果这样说:“对不起,衣服有问题给您添麻烦了,让您专门再来一趟。实在抱歉,请稍等,我马上帮您处理,请问您贵姓?”这时,顾客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顾客最终还是达到了预期的退换货目的,而因为店员的妥善处理,这位顾客便很可能成为回头客。哪一种是你想要的效果?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导致不一样的效果,效果取决于你的心态。
假设店员一看到前来退货的客人,就马上想“这个顾客有问题”,那么他潜意识里就会将顾客置于对立面,自然不会采取合作态度,百般刁难,以避免因退货带来的生意损失。若店员的心态转换成“这个顾客有一个问题”,他将更愿意去帮顾客解决这个问题,期望会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
店员的心态要实现这样质的转变,就要深刻理解生意的来源。产品是怎样转变为利润的呢?是店员在与顾客沟通的过程中,将一件一件衣服介绍出去,博取了顾客的信任与喜爱,这时产品才能转换成了店铺销售额、员工提成。明白了这个道理,店员就不再觉得“这个顾客有问题”。
做生意的方法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让顾客满意并且让他回头”这个真理。成功的生意有赖于长期的顾客,长期顾客的维系需要明白顾客所需、理解顾客所想、解决顾客问题,处处从顾客的出发点考虑问题,而非事事与顾客计较输赢对错。
很多管理者都走入了一个误区,以为品牌越是知名生意越好做。殊不知,品牌越知名,店铺管理的压力也会越大。因为顾客对于品牌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乃至决定购买,都是通过店铺零售实现的。而店铺员工对顾客的态度,则是影响生意的关键所在。即使你有再好的产品和品牌,但不能发自内心地将顾客视为生意的来源,又怎能善待顾客和帮助顾客解决问题呢?由此可见,零售管理更应从心态出发。
有的公司十分重视员工的沟通技巧,认为掌握了八面玲珑的技巧便可以应付顾客层出不穷的诉求。没错,适当的沟通技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如何表现这样的技巧则在于员工的心态和看问题的角度。若只由技巧着力,而忽视心态的管理,则如同武侠小说中常出现的情形,带着心魔练盖世神功,是要走火入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