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虽然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经济回暖的热度没有想像中那么明显;生意越来越难做,但是今年的服装专业展会却逆势飘红,呈现出一篇繁荣景象;再加上“珠三角用工荒”、“富士康11跳”、“涨工资潮”等一系列看似突发,实又连环的事件,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在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所以,面对全新的市场需求,服装品牌必须以十足的创新精神,专心应对。
金融危机之前,服装既是时尚行业的主要组织部分,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价格、品质、速度以及响当当的“中国制造”标签,曾经成为欧美同行、行业组织、政府共同的心病。那时候尽管牢骚不断,反倾销调查力度不断加大,入境标准不断提高,但是依旧抵挡不住价廉物美的诱惑。记得当时东莞一位帮美国某品牌做代工的同行曾自信地表示:“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对我们来说少了杂音,多了机会。”而前几天再碰到这位仁兄,听到的表述则截然相反,他说:“现在接单越来越难了,国内的市场需求很大,我们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如此一来,服装内销市场随着参与竞争者日益增多,也日渐热闹起来。以前的一句口头禅是:“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而如今老板们探讨最多的却是:“招人难,招到合适的人更是难上加难。”所谓物以稀为贵,也许正是这个道理,企业按照常理招不上人就另有人想办法啦。于是,猎头的生意火了,工作的工资涨了,监管部门的要求更加严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迅速高了,但是生意却不见得比以前好做。
[Pagesplit]
价格这个曾经让中国服装企业引以为荣的代名词,在后危机时代却成了“鸡肋”,真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与价格优势变“鸡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年前,双休对于服装企业而言绝是“奢侈”的象征;如今,这个显然已经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不仅如此,日前一深圳同行还坦言,现在他们企业在用人理念上已经不仅限于付薪、工作的初级雇佣关系了,而是注重为企业的每一个成员设计职业规划、带领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有意识地为员工安排成长提升的机会和空间,以全新的识人、用人、留人模式来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保证企业饱满、强劲的竞争力和创新性,为企业和品牌健康、持续地良性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动力。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国的市场结构、国际分工、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论价格优势和劳动力成本,我们正被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超越;论产业产能优势,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那么,这时候企业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怎样才能保持已有优势不断创新和自我超越?我认为,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以全新的人性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思路,采用合理、积极、高效的造血机制,为企业自身和品牌的持续发展造就一座坚无不摧的‘钢铁长城’。”
所以,在后危机时代,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的竞争一方面是来自国际品牌大量进入所造成的市场份额不断摊薄,另一方面就是由此形成的人才、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不断紧俏带来的持续竞争。服装企业面对全新的市场,一要认清市场需求,清晰自身定位,集中自身优势立足市场;二是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划,不断调整高效的竞争策略;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制定优秀、清晰的企业组织架构和造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