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中小企业,大多采用以“珠三角”为生产基地,产品出口欧美的发展模式。但在欧美需求低迷,内地生产成本上涨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下,部分港资企业面临发展困局。
面对这一困局,香港业界及专家在香港中小企业高峰会上普遍认为,开拓中国内地市场,以及实现企业升级转型,是香港中小企业摆脱困局的重要出路。
汇丰亚太区业务策略及经济顾问梁兆基表示,在欧美需求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内地的快速增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将为香港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分析人士认为,关键是港企能否走出旧有模式,在开拓内地市场及产业升级方面有所作为。
事实上,香港业界多年前就流行“出口转内销”的说法,但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认为,从事代工生产的“珠三角”港资企业,要完全从“出口”转型为“内销”并不容易,“出口兼内销”则更为实际。刘展灏认为,开拓内销市场需要长期投入,建立品牌和销售网络都需要时间,他建议港商制订计划,逐步拓展内销市场。
从事棉纱生产的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镇仁透露,他的公司一年前开始做内销,初期定下的目标是希望内销比率可以占公司整体销售额的10%至15%,结果出人意料,内销比率竟达到整体销售额的50%。据他介绍,内地市场比欧美市场承受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强,“香港一位生产牛仔布、牛仔裤的厂商最近告诉我,1码牛仔布目前在美国市场只能卖到2美元,而做内销却可以卖到3至4美元。”
陈镇仁表示,国家正在制订的“十二五规划”及年初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对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港商必须积极升级转型,与内地迈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扩大内需的大势接轨。
知易行难,升级转型对“珠三角”港资企业不是一个新课题。梁兆基表示,技术升级之所以对香港中小企业有难度,因为在技术支援方面,香港从来就不是一个研发中心。台湾以及韩国在技术研发方面做得比香港好,甚至深圳的科技研发也比香港进步。
梁兆基呼吁香港中小企业多研究自身优势,以此结合内地市场积极转型。他认为港企在市场定位、企业营销,以及提供优质服务、联络国际网络方面,与内地中小企业相比均优势明显。“不是说我们需要去研发将晶片运算速度提高多少,而是要去做研发过程中的支援服务,这是香港中小企业需要考虑的,而且也是有能力做好的事情。”
梁兆基表示,香港中小企业应转型为提供支援的服务行业。“这一转型犹如香港在内地开放之初时的转型。当时的香港多数企业都在做进出口贸易,而现在,这些贸易公司做的都是进出口服务,通过提供市场网络求得发展空间,今后的港资企业,在内销方面也要走这条路。”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黄友嘉表示,内地在“十二五”期间不仅会刺激内需,还会提高消费水平,且消费不仅限于“衣、食、住、行”,还会扩大至“康、乐”(医疗健康和娱乐)。他认为这会为港企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对海外市场思考得这么辛苦,但就摆在眼前的市场,我们可以开拓得更好。”他举例说:“在医疗健康方面,内地对医疗健康的需求这么大,我们仅是做一个中医院就可既迎合内地消费者,又培训人才,还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
香港商界和经济分析师均希望,粤港合作框架能够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样港商在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发展时,遇到的障碍会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