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前8个月中国的外贸情况。总体上看,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正逐步趋于平衡。但如果仅凭这些简略的数据新闻就来下判断,那是看不出外贸风云来的。
如果再往细部看,尤其把最近几个月的进出口商品量值指标,以及进出口主要国别与地区指标拿出来做比较,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与进出口地区的结构来看,就可以发现,当前的外部经济环境其实比以前更复杂、更难弄。简括说来,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增幅远远小于进口金额的增幅,表明有些进口货我们买贵了。二是贸易顺差与逆差的地域特征突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逆差在加大,这种情况是否对中国有利,值得三思。三是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情况看,在价格上是否合理、在内容上是否对中国经济更有帮助,也值得观察。
首先看进口的问题。近几个月来,中国的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比如,今年1至8月,进口同比增长45.5%,而出口同比增长35.5%。8月份当月,进口同比增长35.2%,环比增长12.5个百分点;出口同比增长34.4%,环比放缓3.7个百分点。当月贸易顺差200.3亿美元,环比减少30.4%。
怎么来看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的现象呢?是进口商品买贵了导致进口金额加大了,还是国内需求扩大了,进口货明显增多了?由于海关公布的数据比较简略,很难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因此还是看一些例子。比如,前8个月铁矿砂进口微增0.1%,但进口价却上涨了55.1%。前7个月原油进口增长24.2%,但进口金额却上涨了88.4%。其他如铜、煤、成品油等也是如此。
除了原材料外,一些科技产品,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等,在前7个月的进口量增长12.4%,而进口金额却增长72.6%。由于不清楚这些零件的价格是否具有可比性,所以不好做推论。但从总体上看,在进口的高增速中,一些进口商品买贵了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在全球经济有可能二次探底的情况下,东西还会那么贵呢?有疑问。
其次看顺差和逆差问题。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日本出口753.3亿美元,增长25.5%;自日本进口1115.6亿美元,增长41.9%;对日本贸易逆差362.3亿美元,增加94.8%。中国对韩国出口437.3亿美元,增长33.8%;自韩国进口889.6亿美元,增长43.5%;对韩国贸易逆差452.3亿美元
前8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880.7亿美元,增长40%;自东盟进口973.1亿美元,增长54.4%;对东盟逆差92.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逆差仅为1.1亿美元。中国对欧盟出口1972.8亿美元,增长36.2%;自欧盟进口1085.3亿美元,增长36.1%;对欧盟顺差887.5亿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1785.7亿美元,增长31.2%;自美国进口640.4亿美元,增长34.4%;对美国顺差1145.3亿美元。
上述信息主要是根据8月份中国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家与地区总值表计算而来,如果对这张总值表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前8个月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欧美国家,逆差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括一些资源类国家。这其中,来自日本的逆差尤为扎眼。日本不可能向中国输出资源,它输出的只能是消费品,中国成了日本的大市场。日本又是怎样回报中国的呢?值得观察。
再次看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价格问题。从出口情况看,前8个月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5.9%,占同期出口总值58.7%,主导了出口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有部分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也有所加快。如,服装、家具、箱包等。只是看不到这些产品的价格信息,不知道卖得怎样,价钱好不好。
而从进口情况看,前8个月,除了前面提到的铁矿砂外,其他原材料进口价格也有比较大幅度的上涨。而同期,大豆进口增长了20%,机电产品进口增长了42.3%,其中进口汽车52万辆,进口数量增加了140.9%,金额增加了150.4%。由此不难发现,一方面是进口原材料价格猛涨,另一方面是外国汽车大量涌入。这种进口商品的种类与价格是否对中国最有利,值得一问。
综合各方面信息看,目前的外贸环境是不太容易把握的。尤其对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大幅度贸易逆差,是否好心帮了别人、解了别人的围还落不得好,真要瞪大眼睛,仔细看一看,问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