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客气地说:中国服装企业的老板,有80%的老板都在忙着早点把自己的品牌“搞垮”,当然也有20%的企业老板把自己的品牌做成了冠军、亚军和季军……下面的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现象1:四两拨千斤“拨”走了利润
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就是营销,更是企业的核动力,就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一样。可有些企业,营销部门只有两三个人,而其它部门加起来却有一两百人之多,结果出现赚钱的人少,花钱的人多的现象,长期以往下去,企业何来利润?“四两拨千斤”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成功的机率是很小的,请问企业的老板们,您何不千斤拨四两呢?这样成功不就是概率效应了吗?
现象2:红海拼“刺刀”企业没底气
服装品牌的渠道建设已经从招商过渡到品牌价值投资分析,很多企业通过人海战术招商,品牌招商工作变成了肉搏式的拼“刺刀”,结果找到了一大批客户来到招商会现场,却不能说服代理商来做自己的品牌,招商代表也只有通过热情、展示企业实力、看看工业园等,吃好、喝好和住好等“三好”政策来感化代理商,试问这种没有市场趋势的品牌,即使他们加盟,又如何立足于未来的市场?
现象3:千金散尽不一定还复来
前几天,我连续听到三个企业的业务经理说,最近他们所在的企业招商奖金大幅提高,高到招一个省代奖金3万元,我一听吓一跳,便笑着说:算了算了,我也去招商!其实一个服装品牌的成功是品牌、营销和产品三驾马车同时驱进,这样一个品牌的整合就没有时间差了。试问一些企业家,你们用“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的招商模式,即使这些代理商加盟了,可你们的产品的趋势在哪?品牌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你们花去的招商资本还能赚回来吗?真的可以千金散尽还复来吗?
现象4:“砍掉成本”变“砍掉成功”
温州有一个企业老板,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员工有谁是多余的,是否“砍”掉?原因是他听了一堂“砍掉成本”的课,内容是企业家早上起来就做两件事:今天没利润,就得砍成本。我听完哭笑不得,我在想这位企业家一定是没有理解“砍掉成本”的真正意图,他不是在砍掉成本,而是在砍掉成功。当然,开源节流是企业家必须去做的,只是我们在“节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开源”。
现象5:服装“庸才乱世”
福建一家企业营销总监派出的业务员都安排在两次订货会前才回来,但是每当业务员回来的时候,业务员马上提出辞职。为什么会这样?原来业务员在外久了,他对企业的向心力、对团队的组织力等都没有了,而且他早就在本省内找到了另外一份工作,在别的公司上班,这个业务员真爽,等于拿着两份工资。其实,业务员出去招商时间最好是20天左右,每次出差前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培训,制作招商计划书,签订指标责任状。这说明最重要的就是选人,而更重要的是要选对人。
现象6:80%的直营能让品牌壮大吗?
企业要做大,是否真得要大力发展分公司?我服务过一个品牌,200家店铺就有140家直营,现在被库存压得资金链断裂,每天想着卖股份。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通过总代理来完善二级店发展过程,直接通过直营来发展使其品牌壮大是不可能的,有些品牌二级店还没建立完善就直接砍总代理,听说这些品牌发展到现在也快摇摇欲坠了。其实分公司和总代理并不是一个品牌成功的本质。要学会有一些成功的品牌企业家提出的观点:代理制50年不变。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以上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的服装资源有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代理商“十年磨一剑”的辛酸勤劳赚得第一桶金,老板们不应该将蝇头小利建立在代理商痛苦的基础之上,凭着自己的喜爱,每天毫无方向地去“试验”,最后给自己创造出一个“土匪”品牌。
“土匪”品牌,这个词出现在服装洗牌的时代,值得我们去探讨。如果企业今天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就应该好好想想再过10年企业的市场在哪里?在笔者看来,一部分二级店已被冠军、亚军、季军品牌所抢占,另一部分也会被新一类趋势品牌所取代了。大家可以回想,上世纪90年代的冰箱市场有上百个品牌,随着几年的洗牌,现在只剩下五六个品牌,到最后也只保留冠军、亚军和季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