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安徽省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回眸和思考

发表时间:2010年10月03日

  五年来改革回眸

  从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以来,安徽省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及仪器化检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棉花加工和纺织企业对仪器化公证检验不支持到逐步理解的发展过程。全省以新体制企业加工棉花的主导作用已充分凸现,棉花生产加工得到有效规范,棉花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仪器化检验数据在棉花交易、纺织加工等领域的作用得到逐步发挥。

  1.安徽省企业完成设备改造进度较快。安徽省规划设备更新改造项目106套,截止到2010年6月全省通过棉花加工设备更新改造项目验收的企业共计49家;通过质量保证能力审查,正在申报发改委进行项目验收的40余家;正在进行设备改造的企业10余家。预计2009年棉花年度结束时可有累计97家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改造率有望达到90%以上。

  2.仪器化检验室已全部完成建设。安徽省仪器化检验室共布局6家,拥有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770平方米,已配备HVI检验设备17台套,其中合肥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22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5台、安庆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12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3台、芜湖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11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2台、阜阳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10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2台、宿州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10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2台、蚌埠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12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2台,实验室统一配备了大功率除湿机,完全可以满足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需要。

  3.安徽省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已形成规模,加工能力和布局完全可以满足我省棉花收购加工要求,棉花加工企业产业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2009棉花年度我省开展仪器检验的企业已达到62家,预计2010年内将达到90余家,按照每家4000吨的加工能力计算,完全可以满足我省年产35-40万吨皮棉的加工要求,由于新体制企业使用的是新工艺和比较先进的加工机械,棉花加工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4.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棉花经营销售渠道多样化,市场竞争力增强。除了传统的现货交易外,企业还灵活通过期货套期保值、电子交易棉、第三方质押贷款等多种方式经营。小包棉企业虽然有生存空间,但经营风险较大,生存空间大大缩小。从近几年交易棉、期货棉检验的棉花情况来看,小包棉数量越来越少,大包棉数量越来越多,2009年度我局检验的期货棉几乎见不到小包棉,新体制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显现。

  5.纺织企业对新体制棉花以及证书的认可程度较高,棉花公证检验网为纺织、棉花等行业所熟知。多数纺织企业与加工企业签订销售合同时要求企业提供按照仪器化检验证书,按照证书品级、长度、马克隆等级结算,并要参考断裂比强度和短纤指数等指标。纺织企业逐步认识到新体制棉花一致性好,质量有保障,并且主动在中纤局网站按照包号查找检验结果,仪器化检验及检验证书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纺织企业对新体制棉花的认可

  新体制企业生产的棉花主要是销售给大中型纺织企业。纺织企业认为新体制棉花一致性好,质量有保证。据了解,如按照仪器化公证检验结算,新体制棉花同等级别比小包棉贵200-300元/吨。当前纺织行业对棉花质量要求是根据其生产产品不同而要求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纺低支纱,用于做低挡牛仔布,主要是气流纺,对棉花质量要求最低,并且不考虑异性纤维含量;二是纯棉色纺,对棉花短纤率指标要求较高,要求棉花其它指标一般,不考虑异性纤维含量;三是纯棉高支,对棉花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是三级棉以上,成熟度较好,但纤维不能过粗,马值在4.7左右.但不能超过5.0。

  对于新体制棉花的HVI检验数据的使用,以使用新疆棉为例,我省主要分四种情况,以下个纺织厂为代表:

  (1)安庆华茂:与新疆兵团签订合同,直接从新疆兵团进货,每年用棉量约为5万吨,仪器化检验证书能提供80%,基本按照仪器化公证检验证书的感官检验及重量结果进行贸易结算。由于该企业较早使用HVI,已形成基于其自身HVI检验数据的配棉核心技术,其配棉所用HVI检验数据及其他物理指标均自检。

  (2)阜阳华源:直接从新疆棉花加工厂进货,用棉量约1万吨,均能拿到仪器化检验证书,按照仪器化检验证书中品级、长度、马值、公定重量进行贸易结算,在生产配棉时除短纤指数不采用外(短纤率使用Y111检测),其余物理指标均采用指导配棉,并对中纤局开发的自动配棉系统很感兴趣,愿意作为试点。

  (3)合肥华润:主要从中间商进货,用棉量约5千吨,基本上拿不到仪器化公证检验数据,企业想使用HVI检验数据,但无法取得相关数据。对自动配棉系统也有兴趣,但是由于今年棉花供应紧张,仓库棉花库存量小,对是否能适用自动配棉系统表示怀疑。

  (4)小型纺织厂:认为无论是新体制的还是老体制的棉花都是一样用,只是要求有棉花用就行。还停留在以往的生产、销售思维,没有精细化用棉的思想,对新体制棉花不了解,更谈不上使用HVI检验数据,认为如果能创造经济效益,愿意使用HVI检验数据配棉。

  总体来讲安徽的纺织企业对使用HVI检验数据进行配棉都表现了比较积极的态度,纺织企业面临原料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如何通过合理配棉降低原料成本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是纺织企业的当务之急。使用仪器化检验数据以及与之配套的配棉系统,为纺织企业精细化用棉,有效降低成本,提供了有效手段,也为实现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引导企业使用HVI检验数据,进一步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7年度我省有21家企业申请仪器化公证检验,21家企业全部送检,共检棉花100035包,22590吨;2008年度有52家企业申请仪器化公证检验,52家企业全部送检,共检棉花587969包,132585吨;2010年度有79家企业申请仪器化公证检验,62家企业送检,17家因未收购加工,没有送检。截止3月13日,安徽共检验新体制棉225473包,50885吨。总体来讲完成设备改造的加工企业都能申报仪器化检验,但是否包包送检,取决于当年棉花形势和当地承检机构的监督力度。比如2008年度由于受收储政策影响,申报公检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包包送检;2009年度我省部分地区的部分企业虽然申报了公检,但是由于受到棉花市场因素的影响,部分棉花未送检,但是对企业监督管理到位的地域,企业基本上做到了包包送检。

  不可忽视的问题

  安徽省虽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依然很多,需要认真解决。

  1.棉花品种多,籽棉质量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安徽省棉农组织化程度低,棉花品种乱,主推品种不突出,尤其是大面积推广的突破性品种更少,未形成品种的区域化种植。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追新求异,末审先引、末审先推品种大量进入棉种市场,热衷于新品种(系)的引进,而目缺乏必要的试种示范过程,甚至忽略了对现有当家品种的提纯复壮。据调查,安徽棉花主产县市平均种植品种为17一20个,最多的县竟达32个品种。2008年从安徽省农业局在项目区品种推介、省级品种展示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研究筛选出棉花良种补贴项目主导品种就有29个,这29个品种的种植面积仅为200万亩。这种状况造成了推进棉花良种生产的标准化、推广先进栽培和管理技术、提高籽棉质量都十分困难,制约了棉花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棉农收益的进一步提高。

  2.棉花加工能力过剩,跨区抢购导致棉花质量下降,异性纤维问题严重,仪器化检验覆盖率不高。安徽省棉花加工企业数量与棉花产量相比,存在严重的加工能力过剩问题。目前我省保留有棉花加工资格的200型企业有310家、无证200型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有400余家、无证400型企业10余家,加上已完成设备改造的新体制企业,全省棉花加工能力严重过剩,这不仅是安徽如此,外省情况也是如此。着新体制企业数量的增加,与改革前相比,全省棉花加工能力更大,加工能力更加过剩。棉花加工企业呈现两极分化情况,一方面是新体制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另一方面老体制、无证企业规模越来越小,但数量越来越多。

  由于加工能力过剩导致我省棉花收购基本上市跨区收购,外省企业也纷纷到安徽收购棉花,棉花品种多导致籽棉资源品种混杂、抢购籽棉资源导致混等混级、使用塑料编织袋等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棉花质量。高等级棉花少,异性纤维超标,是内地棉普遍存在的问题。

  3.另外由于我省纺织企业优势规模企业少,名牌少,纺织产品多数档次低、价格低,纺织行业除部分企业对棉花质量要求较高外,大部分企业对棉花质量要求不高,导致棉花加工企业生产的棉花不论质量如何,总是能卖掉,再加上棉花加工能力过剩,导致各棉花加工企业在棉花收购环节恶性竞争,新体制企业收购棉花对质量要求稍微严格一点,马上就收不到棉花,导致只能降低收购质量要求。

  4.新体制企业普遍面临吃不饱的困境。即使是在资金有保障的情况下,新体制企业面临着小包型企业抢资源的问题,以无为县为例,小包棉加工企业由于其投资少,运转成本小,可以随时开工,2008年度由于国家收储,小包棉加工企业开工很少,但是2009年度,这些企业又恢复生产,全县无证小包型企业在工商注册的就有200余家(当地工商部门给无加工资格证的棉花加工企业发放“棉制品”生产企业营业执照,规避棉花加工资格;税务部门给予这些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可出具棉花增值税发票),无为棉花产量在8万吨皮棉左右,每家小包型企业只要平均生产200吨皮棉,就占产量的一半以上,更何况有个别厂的加工量达到800吨。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小包型企业与新体制企业的国民待遇一样,甚至更有优惠政策。例如东至县税务部门收取经营税,对小包棉企业按照千分之六核税,对新体制企业则按照千分之八核税。小包棉企业由于投资少、用工少,收购资金需求量小,其运行成本很低,在价格竞争中占绝对优势。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大包型企业籽棉资源占有率低,收购不到足够的籽棉以供加工,仪器化检验数量上不去,仪器化检验覆盖率低。

  5.新体制企业的优势在于加工速度快,加工量大;劣势在于投资大,运转费用高。据了解对于一个中型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年加工量3千吨)来讲,完成设备改造的资金(包括土建)大约需要1千2百万元,加上其固定的技术、管理人员开支等,每年不论开工与否,其固定支出至少要在150万左右,按照500元/吨的利润计算,每年必须加工皮棉3千吨以上才能有盈利。而要确保3千吨的加工量(加工4个月),对企业的收购资金和籽棉资源要求较高。

  6.目前新体制企业大部分仍停留在原有粗放型管理模式,自动化程度不高,急需管理人才培养和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自动化棉花加工机械。

  7.纺织企业对质检体制改革认识模糊,不关心,不积极参与。据统计,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年产值500万以上)1050户,拥有华茂、皖维高科、华孚色纺3个上市公司。全行业现已拥有5个中国名牌,14个安徽名牌,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纺织行业有以下特点,一是总量小,产业集中度低,优势规模企业少,带动性不强。二是创新能力弱,缺少知名品牌。三是劳动生产率较低,全员劳动生产率5.2万元/人,均明显低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四是投入不足,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棉纱品牌少,名牌更少,纱线质量差、不稳定,档次低、同比价格低是安徽纺织行业的普遍现象。随着安徽省纺织行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提高纺织产品质量,节省纺织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已成为纺织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质检体制改革的最终受益者,纺织企业对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不关心,不了解体制改革的意义。由于纺织企业总体检验水平较底,对棉花新标准不熟悉,导致对仪器化检验数据认识不足,只知道新体制棉花有仪器化检验数据,对其检测原理不明了,配棉技术还局限在以往老的按批检验、配棉的基础上,对仪器化包包检验结果如何运用,如何利用检测结果改进产品质量没有概念,对精细化用棉,提升自身竞争力没有意识,对提高纺织产品技术含量等问题不积极,坐等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

  纺织企业开始关注仪器化检验数据,但是只是仅限于品级、长度、马克隆值等检验数据。由于HVI检测数据中的断裂比强度等指标与常规仪器检验的数据没有相关性,纺织企业无法根据HVI检测指标按照本厂以往的配棉经验指导配棉,因此虽然有的企业想使用HVI检测数据,但无从着手,只能按照以往惯例重新检验,进行配棉。纺织企业认为新体制企业规模大、信誉度好,质量有保障、棉花一致性好,存在的突出质量问题是异性纤维含量较高。

  8.新体制企业面临诚信危机。从安徽省近几年新体制企业的监督管理和办理的棉花质量违法案件情况来看,相当多的企业遵纪守法和诚信意识淡漠,只顾眼前利益,唯利是图,缺乏企业管理的长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在棉花样品抽样、在线回潮、称重,条码打印、标识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现象,影响了仪器化公证检验中样品代表性和在线重量和回潮数据的公信程度。高科技违法活动在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也时有发生,对纤检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体制企业的质量监管任重而道远。

  9.棉花专业仓储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功能没有发挥。棉花专业仓储库应该具备那些功能还不明确。目前虽然有不少棉花储备仓库,但其仅仅发挥了棉花仓储的作用。棉花专业仓储库应该是金融、仓储、交易市场、监督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集棉花仓储、信贷、保质、信息咨询、交易等多功能的物流、交易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棉花加工企业能从多种途径得到资金支持;金融行业可以降低信贷风险;棉花品质、重量在入库时检验,确保公检的可信度;纺织企业可以得到相关检验数据,及时现货交易;期货棉、交易棉业务也可同时开展;棉花专业仓储库通过为企业服务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充分发挥棉花专业仓储库的功能对棉花产业链能起到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思考

  目前实际上是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围绕新体制企业这个新生事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服务体系,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从良种培育、棉花生产、收购、加工、信贷、监督、检验到仓储、经营、使用等一系列的新型的棉花产业链模式。从目前安徽省行业状况看,要解决问题,在目前已有的政策基础上,要从国家战略规划和体制上着手予以解决。

  1.是从棉花良种培育、种植管理入手,提高籽棉生产质量。国家应制定中长期棉花良种培育、推广计划。加强育种攻关,提高棉花遗传品质,尽快培育、筛选适合各棉花种植区域种植品种,最终能在全国确定10个品种以内的棉花良种进行推广,与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将这些品种列入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通过法律形式加以保护;完善优良品种推广体系,确保棉农对棉花良种的需求,提高良种覆盖率;实行种植监控,及时指导棉农生产,提高棉花品质。

  2.是从棉花生产安全战略角度考虑,应采取一定措施适度保持内地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由于棉花种植成本的不断提高,内地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不高,内地棉花从种植面积到产量,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新疆棉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例不断增加。新疆棉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运输问题,虽然新疆到内地的运输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纺织行业从东向西产业转移,但是依然有着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感觉。所以应当对棉花种植、加工行业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确保国内棉花的一定产量,保证纺织用棉的安全。

  3.把纺织企业纳入质检体制改革范围,确定纺织行业在推进质检体制改革中应承担的义务,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推进工作,以加速完成纺织行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式加工到集约化程度高,精细化加工经营模式的转变,保持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从纺织大国转型成为纺织强国。

  4.继续深化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扶植新体制企业发展为优势规模企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棉花质量检验体系,提高棉花加工行业的集约化水平,充分利用仪器化检验数据,发挥仪器化检验数据在整个产业链的作用,加速完成我国从棉花生产大国到生产强国的转变,在国际市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5.实施棉花直补,保护棉农利益。对于棉花补贴,应采取类似粮食补贴,对交售到新体制企业的棉花实施直补,或者确立棉花最低保护价政策,提高棉农收入,保障棉农利益,确保棉花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可促进小包棉退出市场,保证新体制企业的收购、加工资源,提高仪器化检验覆盖率。

  6.取消小包棉棉花企业加工资格。严格资格审查,对没有棉花加工资格的企业不发放工商营业执照,不给予一般纳税人资格,不能出具增值税发票,关键在于有效破除地方保护,把国家相关政策执行到位。

  7.尽快研发、推广基于HVI检验数据的纺织配棉系统。鼓励纺织企业使用新体制棉花,给予使用大包棉的纺织企业一定优惠政策。

  8.是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棉花收购、加工、经营信贷体制。将银行信贷与棉花仓储、质量监督和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相结合,收购资金贷款额度可参考企业近几年来仪器化检验数量和质量,结合质量诚信等级按照一定比例确定。

  9.加快棉花专业仓储库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减少棉花流通环节,发展新型棉花交易模式。

  10.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棉花质量。面对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质量监督工作更要加强。从近几年的仪器化公证检验情况看,监督工作做的好的区域,当地的质检体制改革进度就比较快,仪器化公证检验覆盖率就高。随着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有关条款已不适应新的情况,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充、修改。我局认为其中有一项就是监督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棉花加工企业,要扩大到对纺织企业的原料监管,增加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条款,把质量监督与质量诚信有机结合,实施动态时时的管理,对管理好的予以鼓励,对管理差的予以警示,并以适当的形式公布,寓监督于服务中,提高棉花质量。

稿件来源:中国纤检杂志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资讯  
·随着红土地改革的脉搏一起跳动——江西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2010-12-20] 
·2011年棉花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报名工作即将启动[2010-12-20] 
相关出处  
·借球造市——世界杯服装品牌促销热战:木尺虽短,能量千丈[2010-10-02] 
·奶酪着实诱人——车用纺织品如何以质量赢市场[2010-10-02] 
·纱线:勇做纺织低碳“先行者”[2010-10-02] 
·供需矛盾突出遭遇发展瓶颈 化纤产业“走出去”重任在肩[2010-10-02] 
·苎麻:一个纺织小行业的命运挣扎[2010-10-02] 
·宿迁市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2010-10-02]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