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棉麻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代加工为主的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少纺织企业的发展需求。在昨天由中国时尚同盟与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时尚产业论坛上,国际流行色委员会主席 Ornella Big-nami、联想集团副总裁姚映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夏令敏等与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时尚产业的未来之路。
时尚产业外延逐渐扩大
在我国,“时尚产业”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2008年9月17日,上海市经委、市发展改革委制定的《上海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2008)》,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一项中明确地提出了“时尚产业”这一说法,并将其作为产业发展的导向。
“目前,对于时尚产业概念的界定依然比较模糊,也没有必要很明晰。 ”在茶歇阶段,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夏令敏告诉记者,“几十年前除了做服装、做设计的在谈论时尚,对老百姓来说,时尚完全就是个陌生的概念。但现在,越来越多国际品牌的引入,起到了培育市场、引领市场的作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并谈论时尚产业。 ”夏令敏表示,近几年来时尚产业的概念在被逐渐扩大,“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说的服饰服装,也包括了日化用品、珠宝首饰、电子数码等。 ”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根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介绍,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产生增加值114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7.7%以上,从业人员达75万。初步形成了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五大创意产业门类,其中研发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9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了23.6%、18.9%。同时,产业集聚进一步凸显,目前,经认定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已达80家,总建筑面积突破268万平米,入驻企业超过6000家。
记者了解到,不少创意产业园区已经从早年的工作室集聚地逐渐向“产业链整合”方向发展。以名仕街为例,园区内集中了为各创意型企业提供LOFT格局办公空间、展示厅、SOHO设计师工作空间和活动发布空间,从设计、资金资助、到市场推广,为企业提供产业链式服务。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邵志清表示,下一步上海将更大力度地推动文化及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本市新的支柱产业。
品牌化发展路漫漫
“目前我国的时尚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以设计师服装为例,人才培养、市场接受度、品牌附加值的提升都是亟待发展的问题。 ”中国流行色协会常务副会长梁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未来发展之路必须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将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合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代加工阶段。 ”
而对于长乐路设计师品牌店纷纷撤离的现状,以及有些创意园区一旦具备知名度后租金便水涨船高压垮设计师小店,梁勇表示,“对于某些水涨船稿的创意园区,它们的本意并非作为本土品牌‘孵化器’,而是本着商业地产的炒作为目的,这样,对于那些本土设计师品牌就更难发展了,国家应当出台有关政策,来扶植本土设计师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