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产品提价成为历届广交会不二话题。以机电出口为主的本届秋交会一期19日已圆满落幕。盘点一期成交情况,“参展商硬性提价3%~5%,一些新产品甚至提价30%以上”的消息, 又见诸各媒体报端,似乎显示今年出口产品的利润应该可观。
但事实却并不如此。记者观察发现,所谓提价,不过是出口厂商为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而 采取的措施之一,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参展企业议价能力产生巨大压力。出口商并不敢轻言涨价,即使提价,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大部分仍由出口商承担了,一些企业甚至因为害怕血本无归,拒绝订单。
根据广交会官方数据,一期境外到会采购成交呈恢复性增长,但总成交仍比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秋交会减少4%。这里面有两个现象不可忽视,一是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出口商不知如何报价;对人民币近期的持续升值,他们大多持观望态度,而在议价环节无从下手,对成交预期丧失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参展商不敢接长单也造成成交减少。不少参展商表示,这一两个月人民币汇率一直在升,但会不会进一步升,升得多快,心里没底。今天谈的价钱,企业还有钱可挣,但过两天,再维持同样的价钱,企业就得亏本买卖,如此一来,没有人敢签长单。事实上,广交会官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情况:据统计,3个月以内的短单占51.8%,6个月以上的长单仅占12.3%。
据了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空前升级的影响,海外采购商对我出口商的提价总体来说并不买账,不愿分担其中的一部分成本增涨带来的压力。因此即使是提价,也是小幅度的提,绝大部分成本压力还是出口商以牺牲利润来消化。
有参展商表示,“大部分采购商不接受提价,我们本还可以购买期货规避风险,但人民币升值抵消了出口商品的大部分利润,我们已没有多余的资金购买”。
汇率维稳,似乎已成为这些出口商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