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星期以来,棉花价格涨了20%,网络丝涨了15%,化纤涨了近20%。”位于许村镇海宁市嘉恒布艺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俞伟标这样告诉记者。如今海宁许村的众多家纺企业普遍感受到了原料涨价带来的寒冷,家纺企业如何“过冬”,成为广大家纺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原料高涨 企业经营艰难
在刚刚结束的第16届上海家纺博览会上,许村家纺企业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同时,也换来了大量的内外贸订单,就在大家信心十足要完成全年预期的时候,却又不得不面对原料涨价的尴尬。
据浙江金达布业公司总经理金建强介绍,这次棉价每吨涨了3000元,涤纱每吨涨了1000多元,化纤每吨涨了2000元。面对这样的原料涨价现实,家纺厂家别说利润,能不亏本就算幸事。
金建强表示,目前公司的外贸订单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小,还有利润空间,过去准备的原料已够用,暂时不用担心这次的价格波动。但是接下来,企业再接外单,就没有这么乐观了,即便外商能接受涨价,幅度也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有太大的涨幅。
棉纺企业 过得并不宽松
作为上游棉纺加工企业的海宁市海利棉纺织有限公司,日子过的“紧绷绷”。
该公司总经理王建飞表示,公司专门生产7支、8支棉纱,以前原料短纤9800元/吨,现在则达到了12400元/吨,棉纱成型还需要气流纺设备进行再加工,目前棉纱对外定价为15000元/吨,企业利润已相当少。
此外,该公司还严格遵守海宁市政府的节能减排要求,实行“开五停二”的现行用电规定(即每周机器正常运转5天,停机2天)。规定执行以后,为了稳定职工,公司又额外给每人每天补贴50元。为了维护老客户,公司有时自已组织发电生产,这样每天就可增加4000元的收入。如此不利形势,棉纺企业的日子很不好过。
面对危机 企业如何“过冬”
近些天,人民币汇率再一次升值,从原来1美元兑6.81元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海宁市有70%的家纺企业属于外贸企业,当前平均净利润只有6%左右,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结合上述不利因素,金建强表示,许村今年底至明年春,外单形势不容乐观,家纺行业迫切需要共同“取暖”。许村家纺企业的支撑能力各有不同,目前看来,外单总量在未来几个月中还会出现滑坡。他认为,现阶段广大企业只能保持微利运行,这也是目前企业求得生存和顺利“过冬”的办法之一。
顺盛布业总经理杨苗青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一是要加快订单出货的频率,减少汇率升值带来的损失;二是把大订单分开,组成若干小单子,分批来做,创造机会与外商协调价格,争取更多利润。他还指出,虽然目前遇到的困难很多,但从另一角度分析,不见得就是坏事,这样可以促使海宁家纺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坦然面对各种危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持健康稳健的发展势头,在真正面对行业洗牌时,依然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加大投入 研发创新不止
历史证明,持续创新的企业,未来都会走在市场的前端。因此,许村大部分家纺企业一方面对外承接来样加工,一方面内部加大成本投入,坚持产品创新。这也是许村家纺产业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浙江诺亚纺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割绒大提花装饰布”和海宁市金佰利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大提花丝绒布”,都是许村家纺企业一贯注重产品研发和创新取得的硕果。事实上,许村家纺产业之所以发展迅猛,就是依靠广大家纺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应对外界的各种不利因素,包括这次原料提价带来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