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宣布,10月份,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7%,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显示当前中国经济良好发展势头进一步巩固,未来经济发展将呈现稳步较快态势。
点评:10月份CFLP的PMI数据继续走强,且略超市场预期,对A股昨天的表现起到了提振作用。如果这种势头得以延续,则A股将获得更多来自基本面的支撑。从分项指数看,购进价格指数仍然大幅上升,意味着中国的通胀压力并未减缓。
2. 中国人民银行11月1日发布公开市场预告称,将于11月2日发行510亿元1年期票据,较上期增加110亿元。
点评: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为655亿元。近期中国央行加大了资金净回笼力度以对抗通胀预期,1年期央票已经对冲了近8成到期资金,本周出现资金净投放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各期央票利率都较加息前上升了约20个基点,这种一步到位使得市场有观点认为央票利率继续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3. 财经网报道,10月30日,深圳市政府一位知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日前,深圳市委市政府会同各部门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房产税在深圳试点的落实工作,并就深圳房产税试点实施方案的相关修订稿提出了修改意见。上述知情人士还透露,此次房产税征收试点“2个月内将在深圳落实实施”,并可能早于上海、重庆成为“国内第一个房产税征收试点城市”。知情人士表示,深圳市房产税初步拟定分类累进征收模式,即根据家庭拥有房屋套数或面积的不同,制定并征收不同税率房地产税的累进征税方式。至于开征税率,要高于此前专家预测的0.3%-0.4%,将在0.5%-0.6%。另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中国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昨日表示,房产税方面,最快会在明年上半年开征,应不会对第一套房征收。
点评:根据报道内容来看,明年初很可能成为房产税试点开始的一个时间窗口。报道中深圳的方案没有提及新老划断,但可能对第一套房不征收,累进征税方式也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报道中的开征税率确实高于市场此前预期。如果该方案最终兑现,是否超市场预期的关键点主要在于是否新老划断,以及累进征收模式对第二套、第三套以上房产的具体税率会有多少。
4. 新华网报道,中国证监会1日表示,为积极稳妥推进基金管理公司专户理财业务试点,完善专户理财业务规则,证监会拟对《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配套规则进行修改,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降低专户理财业务资格准入门槛是重要内容之一。修改稿规定,基金公司为单一或多个客户办理特定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委托的初始资产不得低于3000万元,低于此前规定的5000万元;并将单个资产管理计划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的比例限制由其市值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的10%上调至20%。
点评:基金专户理财新规将降低基金一对多投资的门槛,使专户理财更具吸引力和操作更加灵活。这除了将改变基金产品结构,提高基金投资积极性和收益弹性以外,还可能吸引更多场外资金。
5. 《上海证券报》报道,在1日召开的2010/2011年制糖期全国食糖产销工作会议暨全国食糖、糖蜜酒精订货会上,农业部、发改委和商务部等有关负责人表示,2010/2011新榨季糖料种植面积恢复增长,产量还将增长,产需缺口小于上一榨季,随着储备糖的投放,今后几个榨季食糖供应不存在问题。
点评:今年糖价飞涨将调动农民种植糖料的积极性,因此明年食糖产量可能比今年有所增加,但报道中有关部门负责人并没有表示产需缺口消失,而是产需缺口小于上一榨季。产需缺口继续存在,加上潜在的成本提升,在当前通胀预期较强的背景下,明年食糖增产和储备投放可能令飞涨的糖价出现快速回落,但也许只是短期效应,让糖价走势出现根本性的逆转有困难。
6. 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开启,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该报从中钢协内部人士处了解到,谈判模式、定价方式、价格等方面仍将是今年铁矿石价格谈判涉及到的主要内容。
点评:中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一直不能掌握主动权,今年的谈判要想获得较大的利益并不简单。虽然中国开始缩减钢铁产能,但如今全球资源价格上涨令三大矿山有谈判底气。另外,铁矿石价格协议的趋于短期化不利于中国钢企锁定成本。
7.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日前发布报告认为,明年1月,电煤供需矛盾将进入最为突出的时期。报告同时预计,随着四季度节能减排考核进入收官阶段,将进一步加快工业用电结构调整力度,重工业用电量增速将进一步下滑。
点评:“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再加上节能减排导致工业用电量增速下滑使得火电行业两头受压,因此不排除在阶梯电价方案实行后,电价还有上调的可能。在电力板块的投资方面,目前水电品种的基本面要好于火电品种。
综合评论:
沪深股市昨天表现强劲,在资源类股持续走强和概念股持续活跃的影响下,市场短期有望保持强势。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议息会议明天将召开,这事关二次量化宽松的重要会议令全球市场翘首以待,流动性是否会进一步泛滥将对包括中国股市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起到关键影响。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