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疯涨后,冬装价格水涨船高已让人“吃不消”,近日有消费者抱怨,为什么很多冬衣旧款翻新,就号称新款上市提价呢?
旧款翻新成新款
刘小姐去年看中某品牌的红色牛角扣大衣,当时售价是1280元,她觉得有点贵没买。上周末,她发现该品牌今年推了同款大衣,除颜色不同外,面料款式连荷包都一样,但售价却涨到1580元。营业员告诉她,“这是新款,今年更收腰了。”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今年因原材料上涨,女式冬装平均上涨20%,但很多新上冬衣确实和去年“长得很像”。某品牌营业员称,冬装就那几个样子,每年就是布料、长短的变化。
在武汉得意生活网上,有网友直言“旧款换了下左袖标的图案就说是新款了。”“去年和今年差不多,不仔细看看不出来,有时候多个口袋,有时候换个不一样的拉链。”
款式保守归咎“潜规则”
“这是潜规则,每年都存在这种情况,这与整个产业环境有关。”有业内人士坦言,武汉接触新事物比上海、杭州要晚,特别是初冬装前期开发中,面料、辅料等资讯不全,很多厂家会选择“保守”作战,延续去年卖得好的款式,稍作改良再以新款名义上市,这样多少能卖一些,不可能完全卖不动。而如果尝试全新的款式,若搞错方向可能全军覆没,血本无归,创新与风险同在。
该人士说,冬装投入比夏秋款大,以羊绒为例,成本翻五倍,加上今年因为棉花、人工等费用上涨,冬装成本上涨10%—20%,企业风险更大,所以他们倾向这样保守战术,这也是冬款为何没有春秋款式多样的原因。但中后期随着冬装大量上市,会及时融入新元素,推全新款。
都是成本上涨惹的祸
有服装厂家表示,冬装开发需要一定费用,以服装总成本来算,除面料成本占15%外,设计投入、市场推广占成本的30%,很多厂家对新款很谨慎,尤其是冬款刚上市,市场流行趋势不明确,厂家会求稳。
款式越保守,消费者和代理商越不满意,但厂家没办法。业内人士表示,保守战术,意味着款式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打得越厉害。
“这是对自己利益的损害,很多VIP客户对每年款式都很熟悉,无疑是欺骗消费者。”有厂家坦言,这种旧款翻新的做法对品牌损伤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