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以来,国内外棉花市场价格均出现了大幅回落,较之本月初的迅猛上涨,棉价高位调整是必然的,但近期的基本面调整需求实际上已经转移到了政策面的压力上。11月19日,中国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此举直接导致了当日ICE棉花期价由前一日的涨停转为跌停。在棉价涨跌之间,我们看到了政府为抑制通胀所做的努力,而中国央行今年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但表明了抑制通胀的决心,更显示了政策调控力度的加强。
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强
目前,在中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还没有降温之际,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又通过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10月份,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达到了4.4%,为两年来最高同比增幅,远高于政府制定的3%左右的今年通胀率目标。笔者认为,这一数据的公布成为近期政府密集出台调控政策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是基于对国内高通胀的担忧和抑制过度投机,同时也是应对美国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欧洲主权债务的举措。
强势基本面遭遇市场流动性
11月9日,郑棉主力1109合约一度上涨至33600元/吨的高位,期棉的迅猛上涨是市场供给紧张的结果,更是资金助推的结果。也有市场人士认为,今年8月份以来棉价大幅上涨是美国农业部8月份报告的“蝴蝶效应”。8月12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8月份棉花供需预测数据,全球2010/2011年度棉花期末库存减少至4561万包,消费量则从1.197亿包上调至1.2087亿包,或者那时远在美国的“蝴蝶”就已经扇动了翅膀。
11月18日,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棉)称,由于播种期遭受低温、吐絮期遭遇连续强降雨等灾害天气,今年国内棉花质量和产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初步估计,今年棉花总产量为636.0万吨,减产5.5%。中储棉还指出,预计今年国内植棉面积为7568万亩(505万公顷),同比减少1.1%。
另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0 月份我国进口棉花9.61 万吨,较上月减少10.47 万吨,减幅为52.13%,同比减少2.25 万吨,减幅为18.94%。
今年国内外棉花市场供需情况自基本平衡到紧平衡再到当前的供给不足,棉市基本面呈现强势格局。此外,国内纺织业的恢复性增长,也给棉市带来了支撑。
基本面的强势支撑了价格,但随着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随之而来的急速下跌,更让我们意识到这已偏离了基本面,更多呈现出资金的炒作作用。
市场振荡加剧,预计短期以调整为主
近期,在国内政策的压制和市场自身调控需求影响下,国内外棉价剧烈振荡,现货市场亦有不同程度反应。据了解,市场恐慌性情绪有所蔓延,大部分棉商离市观望、压价收购、甚至停收,现货交易清淡。而受2008年以来市场低库存采购模式的影响,下游需求企业普遍库存偏低,需求强劲预期下市场仍看好后期走势。笔者认为,前期33000元/吨以上的棉价已经偏离了市场基本面,当前的回落是理性回归的结果。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的调控措施是针对整个市场的,而非某个品种,且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炒作、平抑价格。预计短期棉市,甚至整个商品市场均将呈现以调整为主的行情。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供需基本面的强势仍将主导后期市场发展,棉价长期走强格局仍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