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考虑到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等因素,预计12月中国再度加息一次已无悬疑,此外年内仍有上调0.5-1.0个百分点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鲁政委认为,考虑到11月份CPI的变化、公开市场操作在管理流动性上遇到的困难、政策部门官员的相关言论、缩短政策时滞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加息时点料在12月7-18日之间;在加息方式上,更可能是大致对称加息。
中国央行此前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为近三年来首次加息;央行并将于11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年内第五次上调,亦为本月第二次动用该数量型工具对冲国内流动性,这使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
以下为鲁政委的评论:
首先,11月CPI将继续向上超预期。我们的最新预测显示,11月份CPI将继续上升,达到4.8%左右。这一变化已完全背离CPI的正常季节波动规律,呈现出食品和非食品同涨的态势。面对持续向上的CPI,需要以加息来表明宏观当局坚定的反通胀决心。
其次,央票集体地量发行倒逼央行加息。在强烈加息预期下,机构为避免未来出现的浮亏,对央票认购热情不高,由此导致本周央票发行居然跌到了只有几十亿元的地量水平。此时,公开市场操作已几近于丧失流动性管理能力。在年内外汇占款、财政存款等流动性外流暗道导致货币达标压力依然巨大,且准备金率日渐趋近经验极限值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的失灵显然是无法容忍的。而如果要想恢复其流动性管理功能,必须加息,在波段利空出尽,加之利率继续上升之後,其回笼量可望有所回升。
第三,政策部门已再度暗示加息的可能性。11月24日,央行网站挂出的胡晓炼副行长文章《加强流动性管理 调控信贷投放 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中表示:未来将“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来“货币政策组合工具”已足以涵盖全部政策工具的情况下,文章依然继续明示要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显然试图表明:央行其实并非像一些市场人士所以为的那样,会受制于中外利差持续拉大加剧热钱流入而不敢持续加息。
事实上,就是在本文中,胡行长指出:“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加剧,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恢复增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增强的情况下,国际流动性持续流入国内。”这意味着,除了外贸和FDI恢复外,胡行长认为:升值预期是热钱流入的主要动力,利差至少并非主要因素。
第四,年内加息有利于缩短政策时滞。利率政策的通行特点就是一般时滞较长。我们的分析显示,在我国利率政策的时滞通常为6-12个月。考虑到明年通胀形势严峻,而银行在操作上对客户贷款利率通常按自然年来进行重订价,因而,与明年初加息相比,年内加息的政策时滞会大大缩短,能够在明年初就迅速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