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员工要求加薪100%。”南京金海威国际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周先生告诉记者,南京金海威是一家在化工、医药领域内极具影响力的民营企业。
人力成本提高不是金海威独自面临的境况,记者对江浙一带企业调查中发现,由于通货膨胀推动,企业普遍面临问题依次有:人力成本提升、财务成本提高、汇率波动加大、政策调控风险等。
虽然今年是个好年景,但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主普遍对明年企业增长预期调低。针对通胀压力,多数企业都在进行积极应对,一些企业已在进行战略布局和调整。
全产业链异动
通胀正在波及所有企业,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人力成本。
“快到年底,我们的员工开始流出,因为我们公司的模式对于南京一些中小企业非常具有吸引力,很多中小企业都来我们公司挖人。”南京金海威的高管周先生说。
这不是金海威一家公司面临的情况,天士力集团是国内一家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的大型制药企业,其上海大区销售经理陈玲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公司员工工资上涨20%左右,即使如此,仍有很多人去了外企。
人力成本提升更让纺织行业深感痛苦,“原先一般工人的工资是1400-1500元,现在都是2000-2500元左右,即使如此,也很难招到人。”华润纺织集团香港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说。华润纺织是中国纺织业最具规模的大型企业之一。
机械制造企业也无法避免人力成本抬升的压力,江苏罡阳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一家从事摩托车和汽车配件加工的企业,公司总经理陈杰告诉记者,公司2010年的人力成本已经增加了10%。
物流也是耗费人力最大的行业,德邦物流的康先生告诉记者,2010年公司人力资源成本增加了20%-30%,但他预计未来三年仍会翻一番。
除了人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也是企业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普通棉纱价格从26000元/吨涨至现在31500元/吨,价格的上涨让企业难以承受。”山东天宏棉业纺织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王华说,不过他表示,由于公司一直使用储备原料,今年他们还能活得下去,但一些中小企业已经生存困难。
原材料成本上升,食品、养殖、饮料行业被认为是受益者,但受益程度深浅不一。
河北大名县五得利面粉厂总经理杨怀是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国内的物价上涨对粮食加工企业是有益的,虽然下半年公司员工工资整体上涨20%,原料成本上涨幅度也比较大,但都成功地转移到产品终端。
新希望集团养殖事业部唐凡坦言,“今年感受最明显的是人工成本上涨,涨幅达到20%左右。因为下半年玉米、大豆价格上涨都比较大,饲料成本大约上涨15%-20%。”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公共事业管理处处长高志峰告诉记者,虽然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财务成本都在上涨,但长期以来国内名牌白酒类企业利润都很大,因此成本上涨对名牌白酒类企业影响不大,但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
除了上述因素,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汇率波动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美元就是一只猴子!”法国一家汽车企业在国内的独家采购商任坚刚说,他去年与法国采购商签订欧元结算的合同,后来因为欧元贬值改为美元结算,现在则面临美元价格上蹿下跳的风险。
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大约有50%左右的终端产品对外出口,公司负责人认为汇率风险很大,“你无法像其他行业那样锁定合同利润,比如现在美元对人民币是6.4,未来可能是6.2,但如果你锁定合同,就可能拿不到单子。”华润纺织香港公司的副总说。
未来还有一个压力,那就是财务成本增加,“目前公司融资额还少,但随着银行对资金面收紧,未来这一块肯定会增加,我们可能需要向同业拆借资金,资金成本会提高很多。”金海威周先生说。
增长预期降低
这是最好的年份,这是最坏的年份。
相比2009年,2010年企业对利润增长异常乐观,但相比未来几年,这又是一个从乐观向悲观转折的年份,企业普遍预期增长率将会回落。
上海灵器工贸有限公司主要以钢铁贸易为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姜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前期库存比较多,今年钢铁行业的需求不是很好,现在库存消化得差不多了,他估计明年钢铁贸易会好一些。
但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副总监王炫认为,目前钢铁行业的经济周期基本上反映了未来5年的方向,他预计未来几年钢铁销售增长率是个位数。
外部环境对中国企业影响依旧很大。“马上要有一场新危机要来,中国明年外需可能有一个大的下降,至少是‘十二五’期间,你看不到外需显著的扩张。”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说。
“原料上涨严重,但还不能停产,行业中一些企业是赔钱经营,但必须支撑着,因为停产之后,工人流失严重,将来恢复会非常难。”山东天宏棉业纺织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王华介绍。
中国华芳集团夏津工业园是夏津当地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其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1月以来,下游成衣企业的订单很少,尤其是长期订单减少更多,近两天棉价有下跌的迹象,更加重了成衣企业观望的情绪。
而受益于内需旺盛的影响,机械制造业对未来则比较乐观,那些处于朝阳行业中的企业更是如此。
海克斯康测量技术有限公司是青岛一家从事三坐标测量机制造企业,主要对动力合成、航空航天、电子和零部件制造进行测量。“我们是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今年我们公司业务特别好。”海克斯康汽车行业运营总监韩建新告诉记者。不过,虽然看好未来几年,韩建新还是承认,明年业务相比今年可能会下降。
利润率空间较大行业对新一年的增长都相对乐观,这些行业有物流、医药和白酒等。
德邦物流康先生说,虽然公司的人力成本增加很多,但因为公司利润率在60%-70%,人力成本增加对公司目前和未来都不会造成很大影响。而天士力集团的陈玲表示,目前医药行业的利润率都比较高,对工资上涨都还容易消化,陈玲预计公司明年销售增幅可能有34%左右。
影响企业预测未来的最大障碍是政策风险,银行和地产尤其明显。
浙江南浔农业合作银行一位高管告诉记者,目前国家两次加息,并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肯定会影响银行的利润。
深圳一家大型地产公司预计今年企业约有70%以上的利润增长率,对于明年,他认为房地产价格下跌可能性不大,而如果成交量上不去,企业利润就会受到影响,即使如此,他认为地产行业的利润增长仍在20%左右。
上海一家中型房地产企业的总经理则担心,在政府打击下,一些大城市的高端房地产企业将会下跌,“市场有一种说法,说未来房地产企业将要死去一半。”这位总经理嘀咕。
相比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担心政策风险。江苏罡阳是一家民营机械制造企业,公司总经理陈杰告诉记者,他不惧怕市场竞争,因为民营企业肯定比国有企业具有优势,但他担心政策调控,因为国家一调控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应对、求变和机遇
对于目前人员流失状况,南京金海威国际的周先生说,“未来肯定要加薪,因为你不满足员工需求,他们可能就会流到其他企业中去。”
江苏罡阳2010年的人力成本增加了10%,但公司总经理陈杰仍表示,工资还会增加10%。
新希望集团则希望通过提高管理和自动化水平来降低成本。“明年企业将重点提高管理水平和设备自动化程度,尽量降低人工成本。”公司养殖事业部唐凡说。
面对原材料成本上涨,囤积存货成为企业最现实的解决方案。中国华芳集团夏津工业园是夏津当地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华芳囤积了够用两个月的棉花。
成本压力之下,转型对夕阳产业的企业则变得更为迫切。
“现在不转,再过几年想转也没机会了。”烟台天成制针刘勇魁说。刘勇魁认为自己的企业属于夕阳产业中的朝阳企业,至于如何转型,刘勇魁表示向高端机器配件方向发展。
山东天宏棉业纺织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王华表示,今年公司在产品上及时进行了转型,寻找到纯棉纱的替代产品;同时公司投入资金对棉纺织机器进行改造,正是这种转型,让企业有了喘息之机。
那些朝阳产业的企业也不敢掉以轻心,海克斯康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在进行产品的结构性升级,比如以前测量建筑都是在地基出来后才能测量,而现在进行技术改造,在一块空地上就可以进行测量。
很多大型机械行业正在拓展国际市场,上投摩根的王炫介绍,上市公司中材国际(33.91,0.32,0.95%)(600790.SH)在刚刚上市时,其国内和国际业务分别占据7:3,而现在国际的业务占据到50%-60%左右。
以内需市场为主的企业则开始跟踪国家产业政策进行业务结构调整,江苏罡阳目前有汽车和摩托车两大块业务,“我们跟着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走,比如国家发展电动汽车,我们就会相应在这方面发展。”江苏罡阳总经理陈杰说,他还介绍,今年江苏罡阳又投入2亿-3亿做汽车转向器的研发和生产。
很多企业开始重视以前被忽视的一些业务。
金海威国际目前累计服务客户超过一万家,多数是大客户,“现在因为大企业的溢价成本太高,我们更加重视中小企业。”金海威周先生说。
华厦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为企业在开发区注册服务的公司,公司总经理何先生说,“以前主要的客户都是大客户,现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开始重视为中小公司做财务服务。”
“全产业链通吃”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之一,这在医药、粮食深加工、纺织行业表现异常明显。
国药集团是一家大型的医药上市公司,现在已经开始全产业布局,公司一名负责人说,“现在要发展社区医疗,所以公司未来会招更多人。”
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是新加坡丰益集团投资组建的中国最大的粮油集团之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把粮食产业链的所有东西都吃光吃净,为了做到这一点,公司已决定把全球的研发中心搬到中国。
“除了不种植棉花,剩下的我们都做。”华润纺织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各个领域,并致力于在女装品牌中创建自己的品牌。
各行业的利润率变化已经引发资金流向的改道,浙江南浔农业合作银行人士就表示,明年农产品行业的利润率肯定会降低,有色金属和纺织企业利润会下降,对这些行业贷款就会相对谨慎。
深圳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水龙表示,目前他们投资主要是跟着国家七大产业战略规划走,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新健康、新IT和新材料几个行业投资。
而深圳君盛投资董事长廖梓君认为,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有投资价值,比如原先技术转移是沿着欧美、日本、新加坡、中国的路线向境内转移,但自从金融危机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一些新的核心技术已经转移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