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0日~21日召开的2010中国服装高新技术成果交流推广大会暨中国服装协会男装、女装、童装、服饰、内衣专业委员联合年会上,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就2010年服装行业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2010年,服装行业各项指标在2009年较低基数上均获得了较高增幅,行业涌现的“梯度转移主体变化”、“企业排队上市”、“国际品牌主动寻找国内合作”等新现象、新变化将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定向。
未来几年,产业资源将提速向大企业流动,产业盈利能力将获得更大提升,行业投资、生产等规模性指标将提高到一个新的级位。
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实现较高增长
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恢复
2010年1~9月份我国服装生产大幅反弹,产量同比提高18.24%,增幅比2009年同期提高13.25个百分点,增幅较1~5月份下降4.19个百分点。国内外市场稳步回升,新货补库需求增长明显,需求的回暖有效刺激了生产的上涨。
但由于行业整体用工缺口扩大、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中小企业恢复乏力,稀缺的产业资源加速向大企业流动也加速了中小企业的淘汰更迭。全社会产量增幅预计在10%左右。
行业投资温和增长
2010年1~8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4.48%,比2009年同期提高9.06个百分点,施工项目数、新开工项目数和竣工项目数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1、13.88和89.79个百分点,行业投资并未实现实质性回暖。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55.32%,比2009年同期略有下降。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达到49.79%和52.37%,中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比重达到43.76%,比2009年同期提高了7.39个百分点,投资绝对值直逼东部地区。
内需逐渐恢复活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29亿元,同比增长18.3%,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比1~8月微增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4000亿元,同比增长24.0%,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服装消费增速明显超过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二三线中小城市服装消费崛起。
出口基本恢复到2009年以前水平
据海关统计,今年1~9月份,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934.88亿美元和219.56亿件,同比分别为19.03%和14.22%。服装出口金额占纺织品出口金额60.79%。1~9月份出口数量基本恢复到2009年以前水平,得益于出口产品结构改善、单价提升和人民币升值,出口金额增长较为明显。
行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今年1~8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44%,而从业人数仅增加了2.04%,企业平均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23%,而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企业平均利润同比分别提高了16.04%和24.17%,人均利润、人均产值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提高了28.3%、19.41%和19.91%,“人”的效率效益大大提升。
行业平均毛利率、利润率分别达到14.49%和4.65%,恢复到历史较高位。行业亏损面比上年同期缩小4.6个百分点。
外在因素变化带来行业连锁反应
2010年,服装行业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多变。
走出金融危机,国际市场实质性回暖尚不明朗,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整体乏力等都为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前景蒙上了阴影,汇率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都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难题。
2010年,棉花价格非理性上涨带动了几乎全部服装原材料快速提价;工资福利成本攀升加上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下降大大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商业地租涨价、运输价格上调提高了商业成本……成本的刚性上涨和资源进一步紧缺正在调整着行业的供给能力和结构。作为制造业第一要素的“人力”和“原材料”的困局,给行业运行带来了诸多连锁反应。
行业总体开工率不足
据调查,由于缺工,2010年沿海地区整体开工率仅为70%;很多大企业也由于用工缺口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将开工率下调至80%,同时加大“外协加工”比重;开工率50%左右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
由于“外协”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实力不济的小企业无法适应快、小、精的订单,在一些信誉不佳的企业中也蔓延着类似“坐地涨价”等不诚信现象。
终端涨价助推新商业形态发展
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十分强烈,加上商业地租涨势惊人,品牌抓住这个时机涨价似乎顺理成章。但不是所有品牌都能通过涨价化解成本压力,因此,在刚性上涨的成本面前,必将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价格问题催生和助推了新商业形态的诞生和发展,其中最耀眼的当属“网购”的爆发式发展。
“外转内”意愿越发强烈
外销型企业中不乏“巨无霸”,尽管成本的重压尚未对企业造成伤害,但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却紧迫地摆在面前,纯加工型企业向品牌型、市场型、贸易型的探索步伐加紧。
“梯度转移”需求转向
前几年,行业一直振臂高呼“梯度转移”,但似乎一直“曲高和寡”。2010年,中西部一些有产业基础的地区却迎来了主动实地调查的东部省份大企业。东部地区发展服装加工业已无余地,“梯度转移”已经在迫切重整产业链的大企业中悄然升温。
科技进步向软件领域延伸
服装品牌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是品牌在市场立于不败的法宝之一,如何达到“快”,必须依靠信息化等高新科技支撑。科技进步在行业中已不再是口号,而是自发、自觉的集体行动。
市场格局带动产业格局变
一线市场,国际品牌加速登陆。2010年,不仅国际大牌,就连一些设计师品牌、个性化品牌也在试探中国市场,国际品牌加紧中国市场布局趋势明显。二三线市场的增长支撑了金融危机时期内需的平稳,并成为近年来行业运行中最亮的增长点。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为未来的消费增长打下基础。行业对未来中西部地区就业和消费的预期乐观,中国品牌在内陆省份的布局直接引导产业转移,订单转移模式带动了中西部地区产业回暖。
产业将呈6大发展趋势
中西部服装产业发展加快
东南沿海服装产业集群拥有较为成熟的市场品牌,生产规模增幅平稳,品牌、设计、研发、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将会加速。沿海企业在“外协”选择方面把更多的视线投向中西部地区,在内陆省份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品牌加工企业。本轮梯度转移也许并不会兴起于直接投资,而是基于订单转移。我国服装生产前五大省产量增幅平稳,中西部地区产量增速明显,内陆省份成为服装企业投资活跃的地区,产业转移方式和路径也更为多元化。
资本助力企业新一轮发展
在今年上市企业中又有几个服装品牌企业加入或准备加入。这说明“资本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服装行业中打响的将不仅是品牌战、价格战、渠道战,而是资本战。服装品牌企业向资本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企业只有主动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连横合纵的优势资源整合道路、产业资源国际化发展道路,才能在各类资源面前具有发言权、掌控权,才能在市场面前具有引导权、话语权。企业正在改变资本单一的局面,完成“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支撑品牌发展的资本创新,为中国品牌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提供资本及其所创造的资源方面的保障。在优势企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男装、女装、童装等品牌企业开始谋求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和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纵向发展的产业集团、横向发展的品牌集团及跨国集团是未来企业发展方向。
优势资源流向大企业
纺织服装优势企业集团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使国内市场的服装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也给现有服装品牌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大企业采取产业资源重组、品牌创新、渠道多元化、扩大融资等手段提高竞争力,探索产业链合作、品牌合作等多种模式,产业进入“大企业”发展时代。
二三线市场成为争夺重点
品牌定位、产品细分、营销模式、市场渠道和商业业态等各条路径细分将使行业从扁平发展到立体。从制造行业衍生出更多的业态形式,品牌集团、专业品牌营销公司、品牌加工商、品牌零售商、专营专卖零售商、专业采购商、专业批发商、设计公司、订制品牌公司都将应运而生。服装市场营销网络将向复合式、立体式等方向发展。电子商务、会员俱乐部、网上快速销售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参与式营销、娱乐营销、植入营销等新营销方式应运而生。随着内销市场持续升温,国内外服装品牌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将致力科技化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国际领先,但仍需提倡节能设备、循环资源利用设备和自动化专业设备的使用。特别是作为品牌创新的基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结合,以及工艺、流程方面的软科学仍需突破。有些企业已通过工位工时精确计算、工位衔接精准无误和流程再造等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势企业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使用了ERP等供应链管理软件模块,一些企业正在建设专业化、信息化物流仓储体系,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大提高了品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人才是所有行业目标的载体
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时候,都会不同程度遇到人才瓶颈。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企业间人才流动频繁等造成企业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激励等用人机制难以完善。伴随着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人才来源渠道必将越来越广泛,跨行业、跨领域、跨国界招纳使用人才将会越来越普遍,人才从培育、使用到流动的机制也会逐步在行业自律、行业诚信体系下逐步形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