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年近六旬的知识女性,为参加婚典,早就谋划去南京路、淮海路,为选择自己合适的礼服。可几天下来,她竟感叹道:“现在的服装怎么都成了外国的了?”询问之下得知,原来服装牌子全是洋文,看不明白,不仅分不清国别,而且更道不明是什么牌子。同行者形容为好像进了外国商场。话中意思很明白。它道出了国内服装市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上海如此,北京、广州、南京、成都等地,想必也不会有太大区别。但凡百货商厦的服装楼面,男、女、童各大类服装,其牌子令人眼花缭乱,名称亦是洋气十足,给人以国外品牌总汇之印象。再观品牌介绍,其出身地多在欧美,分布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等著名的时尚国度,有的源自丹麦、比利时等貌似不为国人所熟知的国家,都不在我们中国。且大致经历相似,诸如在当地都有多年的创业、奋斗之历史,现在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等等。可细加琢磨,检查其DNA,这些洋品牌其血统和国外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一个洋名而已,让人好生尴尬。中国产品为何要用外国名字呢?
其实,这是服装企业尽快赢得市场的一种手段,一个时髦的噱头,意在“只争朝夕”,早点获利。做买卖求利,理所当然,干嘛都齐唰唰地挂洋名?这怕与洋牌子的魅力有关,或许还与中国近代史有联系。1840年,外国人用我们祖先发明的火药打开了我们的国门,五口通商,洋货随之滚滚而来;百年屈辱、落后的史实,由此开始,满目但见贫疾、穷困的揪心之景。而洋货已成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举凡火柴、蜡烛、铁钉等,皆以“洋”字冠前。新中国诞生,物资亦很匮乏,偶见舶来品,也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所以,崇尚洋货在中国已有了些年头。及至改革开放新政实施,使怀有变革现状的人们,终于有了一试身手之机会。发家、挣钱,成为第一要务。其捷径就是起个洋名进行号召,使不明就里的人,往往联想到欧美发达国家,这是历史经验:迎合、取悦国人崇洋的心态,借“洋名”为自己张目、粉饰门面。于是,就形成了服装海外注册多、品牌故事多、模仿紧跟多等现象,成为我国服装界的一大“表面”景观:急于求成,即急功近利之心理在作祟(其他行业也有此现象),而消费者也以此为满足,甚或津津乐道。
可见,洋货在国人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这也难怪,国外的东西就是不错。否则,婴儿奶粉之进口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市场。但还是有人会强调,这些产品毕竟都是中国货,该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或民族内涵。这话也难以反驳。中国文字很是丰富,起个中国名,也不是难事,使人一目了然,即便于识别,也利于打造真正的中国品牌:若干年后,富有中国意味的名牌,不也就立于品牌之林了吗?再者,民族概念尽管有趋模糊之势,但中国元素能够引起他人之重视,那还是客观存在的。以特色打市场,以文化内涵赢消费者。这是千真万确的。远的不说,近邻韩国和日本,国家都不大,资源也并不怎么丰富,可产品在我国都销得很好,都受到国人的好评。别的暂且不论,就说韩服;远的不说,仅以上海七浦路为例,不少市场都在经营韩装。如圣和圣、新七浦、联富等,都有很不错的业绩,成了年轻人的热选之装。如今,同在七浦路的新金浦服装市场干脆就来了个全盘引进,变身韩服城。真可谓“韩流滚滚”。为何能成如此流行之大势?还不是人家货品之使然,即特色之诱惑力。更有甚者,有些青年还专程跑到韩国去实地“体验”,以求真正体会其“真经”之所在。去岁《拜托小姐》的播出,使耸肩造型一直流行至今。从街头女性到电视台女主播,双肩都是此式。韩服的魅力和影响力,于此可见。
说这些,决无贬责我国货品之意,关键在于中国特色、中国文化在服装的显现。一味地模仿,终在表面,用的是他人的形态,建立不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风格、特色建不起来,始终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要在文化上用心。文化的传达要体现在产业的各个方面,要重视我国服装文化的建设,要造就中国文化特色的品牌。如品牌命名,“恒源祥”、“七匹狼”、“东北虎”、“鄂尔多斯”、“好孩子”、“芝麻开门”等,这些具有中国意味的品牌名称,或传统予人吉祥久远,或现代明寓强势夺人,或地域一目了然,或引来童趣一片。这里无意对这些品牌作过多的褒扬,至少让人一看就明白是中国货。消费者若有这个要求,怕也不过分!至于“洋名”统帅下的中国品牌,该如何建设中国文化,倒是个有意思的课题,似有研究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