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东京约100公里的群马县桐生市素有日本“纺织之乡”美称。位于桐生车站附近的松井编织技研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家庭纺织厂,规模虽小,却先后经历和克服了和服需求萎缩、日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日元升值等挑战。目前,该厂生产的织物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店面的热销产品,并曾连续5年店面销量排名第一。
在日本属于夕阳产业的纺织行业中,一个只有8名从业人员的家庭作坊,依赖独有技术和灵活的市场决策机制,最终成为日本中小制造企业在全球化夹缝中求生、求胜的范例。
历史上,“东桐生,西京都”是日本纺织业两大重镇。松井编织技研的工厂是松井家一处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木制民宅,屋内有数台老式法式纺织机咔嚓作响。社长松井智司向记者介绍,其中一台机器服役已有50多个年头,改造后还能继续开工。在生产线的最后一个流程,机器末端吐出色彩绚丽的混纺围巾,让光线昏暗的老屋顿时有了几分亮丽。
这些围巾将出现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店面,与出自众多知名设计师之手的产品摆在一起。浏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网上商店,松井家所产2010年秋冬款围巾赫然在目,每条售价在48至65美元不等。自从1999年首次摆上博物馆柜台后,松井家的织物至今人气不竭。
松井家纺织厂创建于1907年,1962年改为现名。当时,日本纺织品对美大量出口,松井家的纺织机日夜不息,产品源源不断涌向美国市场。然而好景不长,1971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日元对美元开始急剧升值。同一时期,日美围绕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纠纷不断,最后以日本自主限制纺织品出口而收场。受此双重打击,松井家的纺织品出口顿挫,经营陷入困境。社长松井智司的弟弟松井敏夫当时在纺织品贸易商社工作,他力劝哥哥重新把眼光瞄准国内市场,突破口便是后来广为人知的贴牌生产。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日本名设计师旗下一些品牌就由松井家负责生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浪潮涌动,日本服装品牌纷纷把贴牌生产转移到亚洲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松井家再陷低谷,1991年起一度休业,5年后才重新开动机器,但也只能处于维持状态。
新的转机出现在1999年。那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名设计师和一名采购人员出现在松井家。两人的任务是在世界各地寻觅适合博物馆店面销售的产品,松井家在编织品上的独特技术和设计吸引了他们。第一批订单400条围巾,上柜后很快售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追加订单,商品再次售罄。从2003年起,仅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店面,松井家围巾的年销售量就超过1万条。
弟弟松井敏夫如今是负责经营的专务董事。他告诉记者,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店面商品追求源于德国的包豪斯风格,讲究工业设计和艺术的结合,松井家编织物在设计、色彩运用和慢速编织技术上的特色颇得博物馆方面认同。
哥哥松井智司则强调,多达8种色彩的组合编织,以及精细的慢速平针编织技术,需要人工精心看护机器,这使得松井家的编织品不易被量产流水线模仿,从而确保竞争优势。
有段时间供应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织物仍是贴牌生产。2005年起,松井家决定创立自主品牌“KNITTING INN”。如今,松井家的围巾、帽子和手套等编织物出现在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机场和大型百货店。每年1亿日元左右的营业额中,自主品牌所占份额已达七成。松井敏夫说,他们正在积极开拓欧洲市场,已开始与英国和爱尔兰的知名美术馆展开“入馆”磋商。其中,著名的伦敦泰德艺廊已从今年8月起在画廊的礼品店销售松井家围巾。
市场大了,是否要考虑更新机器、扩大生产?对此提问,72岁的松井社长环顾一眼200平方米左右的车间,微笑着说,产量有限也有好处,产量大了,价格就上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