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来,华润(China Resources)的业务就是在香港销售中国内地货品及大宗商品。而如今,该公司的大部分利润,是靠把在香港学到的国际零售策略应用于内地而实现的。
这样的“掉头转向”,取得了巨大成功。华润目前是中国内地最大的食品零售企业之一,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逾3000家门店,销售网络比与它旗鼓相当的西方竞争对手家乐福(Carrefour)和沃尔玛(Walmart)大得多。
华润零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维勇表示:“我们的战略是瞄准全国。我们希望成为国内市场的领跑者。我们比别人更了解国内市场。”
他表示,该集团的目标是在五年之内,把年收入提高两倍以上,即从46亿美元提高到150亿美元,并进入中国前三大零售企业的行列。预计该集团每年将新开500-600家门店,其中60-80家为大型超市。
华润现在对于增长的渴望,与它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相对停滞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它旗下拥有五家低端百货商店、以及类似数目的中艺(Chinese Arts & Crafts)商店,全部开在香港。
当时,在仍属殖民地的香港推销大陆产品,为内地赚取硬通货,被视为爱国行为。当时华润旗下的两类商店都属于这个性质。
作为中国商务部前身的下属机构之一,华润当时垄断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包括猪肉和多数农产品。随着中国逐步推行市场改革,华润利用自身所扮演的食品供应商角色,于1984年在香港开设了旗下第一家超市,市场份额很快便稳居第三,不过与和记黄埔(Hutchison Whampoa)、怡和集团(Jardine Matheson)旗下的根基雄厚的连锁商店相比,还是要远远落后。
王维勇表示:“那时候香港的生意很好做,但市场规模太小。”
上世纪90年代初,华润在内地开设了其第一批超市和百货商店。
之后,华润的消费品销售额不断飙升,而中国政府也渴望培育本土连锁店(政府希望,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从而取消针对外国连锁店的投资壁垒时,能有可与沃尔玛之类企业抗衡的本土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该集团的香港上市子公司华润创业(China Resources Enterprise)于2002年正式将业务重心放在了内地市场。
通过一边开设新店、一边开展并购,华润创业实现了增长。在母公司华润控股(China Resources (Holdings))的支持下,华润创业逐步收购了一系列商店集团。这使该公司的店铺基础由华南沿海岸直上,扩张至上海和北京,在今年,又借助一宗并购,扩张到几个内陆省份。随着华润创业对商店进行升级,并开设针对“利基市场”的专卖店,该公司的销售额不断攀升。
虽然香港目前只占华润创业商店数量和零售收入的6%至7%,但香港的专卖店却创造了该公司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零售利润的41%,这一比例高得惊人。
上海市场研究机构通亚公司(Access Asia)董事总经理马修·克拉布(Matthew Crabbe)表示,华润创业在香港的利润率比在内地高10倍,原因有两点,一是扩张成本,二是香港成熟市场的寡头垄断收益。
香港仍是华润零售技术开发、规划,商店管理和设计工作的重要中心之一。王维勇表示:“香港是测试新理念的理想地点。”
三年前,该公司从香港及与之毗邻的深圳推出了一种便利店模式。今年,它在香港开设了旗下头两家独立葡萄酒商店。上月,它新开了一家健身美容连锁店,在市区拥有两家门店。今年它还推出了一种新的超市概念,即介于其主线连锁店和高端连锁店之间的一种超市,它先在香港开设了两家这样的门店,而后又把这一品牌带到上海。
王维勇表示:“由于香港是一座国际化城市,零售市场高度繁荣,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创新平台。”
今年,该公司还斥资3.3亿港元(合4300万美元)收购了星巴克(Starbucks)的一个竞争对手——香港本土企业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华润计划在其内地高端超市和高端大型超市中开设专卖店,让这些颇具吸引力的超市变得更加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