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中国领导人继续抵制人民币名义升值,那么,国内总体通胀率较高就是一个无法避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看到)的结果。
中国物价的上行趋势越来越明显:11月的年通胀率达到5.1%,高于10月的4.4%。通胀抬头一定程度上归咎于食品价格:在截至11月的一年里,中国食品价格上涨11.7%,高于10月的10.1%。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仅为1.9%。
食品价格通胀是一个足以让任何政府不安的噩梦,而像中国这样有着不安全感的统治者最容易感到慌乱。食品价格对于总体通胀的强大影响,有效地提醒着人们,中国仍是一个多么贫困的国家。北京方面对食品价格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保持警惕。这也难怪:其威权体制不善于让人民和平地宣泄不满。
全球食品大宗商品市场是原因之一,但中国国内的情况也很重要。这方面的因素比较令人宽慰。推高蔬菜和猪肉价格的许多因素是可逆转的,生产商已经在对价格上涨作出反应。中国政府曾指示各银行掀起一场不寻常的放贷热潮,产生了明显的通胀效应——但北京方面自然也能够加以逆转。
在食品价格上涨趋势放缓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应当能够对总体通胀感到放心。北京方面拒绝采取任何可能被解读为屈从外国压力的举措,这降低了人民币走强的几率。因此,相对价格水平必须起到实际汇率上升的作用。美国与中国通胀率持续保持一定差距(如5%),也许是消除两国间持久金融失衡最平稳的出路。
这意味着中国的通胀率将在7%上下,这与中国的内部发展是吻合的。中国在生产率方面的大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度增幅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触及3%——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但是,强大的制造业所创造的财富,现在流入了非贸易部门,推高了这些领域的价格。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居高不下的通胀是长期制造业繁荣的另一面。
话说回来,北京方面仍必须应对通胀的最具破坏性的效应。在特别关注食品价格的同时,还必须关注资本市场:银行储蓄回报率较低,已经在滋生一套平行的“影子”信贷体系。国家工业资本主义迟早也会需要更多受到监管的金融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