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用工荒”愈演愈烈
近年来,制造行业在春节过后出现“用工荒”现象几乎年年都是新闻热点。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回暖,“用工荒”愈演愈烈。
春节刚过,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相继出现大规模“用工荒”。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棉纺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的困境。不少企业订单不断,有“米”下锅,却“抢”不到“巧妇”。“用工荒”成为制约纺织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招不着人,有的企业派人在长途汽车站蹲守,直接把刚下车的新工人“拉”到厂里。有的企业开出每招一人给一二百元介绍费的优惠条件以广招工人。宁波市130多家企业甚至包机到重庆招工。而随着“用工荒”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蔓延,在安徽、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也同样一工难求。
12月初,离春节还有两个月,部分沿海地区企业已经陷入旧人流失、新人难招的尴尬境地———不少企业招工负责人感慨:招工越来越难了,今年年底“用工荒”提前来袭了。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用工大省,企业普遍反映年底的“用工荒”比往年提前了。
实际上,不少纺织企业常年都面临着“找不来工人”的难题,有一定技术的工人更加难找。纺织企业一线工人的流动性很大,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一线员工在一年中走了3000人,又新招3000人,约占集团纺织服装员工总数的1/5。
■ 记者点评
“用工荒”并不是新事物,实际上从2003年以来,沿海地区的阶段性缺工现象就时常刺激着政府和企业的敏感神经。有迹象显示,“用工荒”已不是岁末年初的季节性偶发现象,今后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和必然,因为它已连续出现了好几年,且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专家们对其背后显现的“人口红利危机”普遍表示担忧。用工短缺已成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新问题。有人估算,目前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到200万~300万人,而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缺工或将超过1000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曾经是中国纺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最明显的优势,随着用工成本不断提升和“用工荒”愈演愈烈,依靠劳动力红利支撑起来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势必要加快转变。
■ 业界评析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用工荒”折射出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微利的生存状态亟待通过调整升级来实现;与此同时,政府也应为此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
溯源 招工难背后
从表面上看,今年纺织行业走出金融危机阴影迅速回暖,订单大幅回升是年初“用工荒”的直接诱因。有些企业在金融危机袭来时没有长远打算,大批解雇工人;有的企业没能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起与工人的情感和价值联系,因此一旦形势好转,“用工荒”的现象就比较明显。但认真探究,“招工难”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的低廉工资对农民工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这是导致招工难的最直接的原因。据了解,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一线工人的月工资大多在2000元以下,仅有少数企业月工资在2500元以上。由于纺织一线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也相对恶劣,许多农民工宁愿少拿工资干轻松的活儿也不愿意到纺织企业工作。曾经听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江苏某纺织企业想方设法从宁夏某贫困地区招来了一批工人,结果一两个月后,这些工人就要求回家不干了。问其不愿意干的原因,他们回答说:“干这个活儿太累了,不如回家晒太阳啊!”
其次,沿海地区与内地城市的工资水平差距正在缩小,沿海地区企业薪酬缺乏竞争力。在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纺织企业一线工人的月工资已经达到1000多元,有的接近2000元。随着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用工量增加,农民工就近打工的选择增多,去沿海地区的越来越少。
再次,纺织企业大多没有完善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造成一线工人流动性很大,不仅招工难,要留住工人更难。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短缺使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创新方面举步维艰。技术工人工作时间较长,技能熟练,并且懂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但是技术工人需要时间来培养,还需要企业在技能培训等方面下工夫,不少纺织企业不愿意承担培训工人的成本,由此导致了行业内部能工巧匠的缺失,这样一来当然很难招到需要的人。
■ 业界评析
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朱雪芹:制造企业短缺的是熟练工人,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渐解决,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广大乡镇和农村就业岗位增多,一些熟练工人能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就业,虽然报酬略低于沿海发达地区,但可就近照顾家庭,因此不愿意再出外打工。
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卢克松:导致“用工荒”的原因不仅仅是企业待遇低这一个问题。应该看到,这是金融危机后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一种现实反映,是制造业遇到的共性问题,也是一个趋势性问题。对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及时规划,统筹解决。
破解:吸引人才靠什么
面对“用工荒”,企业只有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掘人才上不断想办法,才能在“用工荒”袭来的时候从容应对。企业要留住人才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下功夫。很多时候,要留住人才,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即软环境甚至比硬件环境更具有深远意义。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改变思维方式,更多地考虑营造和谐的软环境,建立集聚人才机制,做到以情感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机制留人,让每个员工有用武之地,让每个员工真心诚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在“用工荒”来临时不再慌乱。
■ 典型案例
河南许昌裕丰公司的留人招数
招数一:舒适的工作环境
许昌裕丰纺织有限公司每隔几年就淘汰一批设备,引进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一流设备。进入裕丰公司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光亮整洁干净的环境,工人操作十分轻松简单,只要揿一下显示屏按钮,机器就会按程序工作,出现故障会自动提示。自动络筒代替了过去人工络筒,自动吸尘大大减轻了清洁工作量。
招数二:和谐的企业氛围
裕丰公司通过塑造学习型企业来培育企业文化,培养人才,从而促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事实上,裕丰公司做强做大靠的是人才,通过自行培养及引进人才相结合,建立集聚人才机制,做到了以情感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机制留人,让每个员工有用武之地,让每个员工真心诚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招数三:读懂员工的心
要留住人就要了解这群人的个性、特点和要求,即所谓留人首先要留住心。企业能否留住人才,领头人非常关键。许昌裕丰公司董事长宋松继对自己选中的人才完全信任。员工有什么想法只要同他提出,他都会全力支持。他总说:“我不会亏待跟我干的人,哪怕有一天我不做纺织,我也不会让大家饿着,而且要比别人过得更好”。这种无形的人格魅力更能感化人。这种精神上的鼓励,对发挥员工的潜能意义重大。
招数四:各项奖励鼓舞人
裕丰纺织公司为了留住人才拿出近百万元用来提高和改善职工待遇。对特种人才如电工,公司实行包机制,提高现有员工的收入,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公司每年举办两次操作比赛,得奖比例高达25%左右。为了吸引人才,公司规定,为企业引进一个人才,员工至少奖励200元,如果引进的人才多,获得的奖金就多。今年,获得引进人才一等奖的工人每人奖励了2000元。
■ 业界评析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嘉达纺织有限公司教练员林欣欣:目前“80后”、“90后”农民工思想活跃,跳槽现象频繁。不少企业都采取加薪、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尽力留住工人,而户籍和住房问题是职工最关心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企业是做不到的。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健全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强调应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工会法》以及《集体合同条例》等法规,依法推进、完善和规范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每次我来北京开“两会”,或者参加活动上了电视,厂里的工友们都会羡慕地向我表示祝贺。这让我由衷感觉到,要让外来务工者通过努力得到应有的荣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凭借优质的工作,成为“三八红旗手”,成为“优秀农民工”,这种激励作用是巨大的。
■ 记者点评
从长远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必然趋势。要破解用工难题,加强技术改造,通过采用先进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逐步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努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问题。
■ 典型案例
永盛纺织引进先进设备免遭“用工荒”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品竞争力,浙江永盛纺织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从瑞士立达、日本村田引进了24套技术领先的纺纱生产线,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能耗和用工成本,还在生产质量和价格上都具备了优势。现在永盛纺织生产规模为5万纱锭,企业人数由原来的500多人减少为现在的174人,效益得到了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