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皮草原料价格比去年翻了一番,但是中国买家还是频频出现在全球主要的拍卖会上,并且大手笔下单。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裘皮消费进入了“井喷期”。
据中国皮革协会的数据,全球裘皮年产量在250万件左右,中国消费者买走了其中150万件。笔者认为,全球裘皮总产量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而中国裘皮消费则进入了快速的上升通道,因而占全球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
估算下来,目前中国每百人有能力拥有裘皮服饰数量是三到四件,裘皮消费刚好进入“井喷期”。与国外“贵族化”不一样,裘皮服饰在中国走的是时尚化、平民化的路线,估计中国有裘皮消费能力的人口不少于3.4亿,所以市场潜力非常之大。
从海宁中国皮革城的情况看,2009年裘皮销量比上年增长了30%以上。今年随着有230多间精品铺面的裘皮广场开业,相信裘皮消费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增长。另外从整个皮革消费面来看,今年裘皮“大行其道”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而且与一般商品的流行不同,裘皮热潮不会“一热而过”,而是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有3~5年甚至更长。
与革皮相比,裘皮原料及其制品价值相对更高,素有“软黄金”之称,裘皮原料及制品变现较其他商品容易——这些因素也是激发业界和消费者对裘皮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裘皮的竞争涉及产品质量、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保等一系列因素,其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设计能力、生产管理、品牌运营等方面的要求会更高。
今年,笔者看了包括浙江海宁、辽宁佟二堡、河北辛集三大产业基地以及香港的不少裘皮企业,有一种感受很明显: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裘皮产品的时尚附加值,才能让这种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软黄金”到了消费者手中之后可继续保值增值。
另外,尽管中国已成为裘皮消费大国,但是原料的定价权却一直被北欧和北美的几大拍卖会所左右。
这真是一个令人感到尴尬的现象:以国外市场为主的“中国制造”定价权被外商掌控,包括传统的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以及最近被广为关注的稀土——这种现象或许可解释为在供应方大力争夺市场的情况下,买方有更大的议价能力。那么,裘皮消费的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作为对全球裘皮市场举足轻重“中国买家”,何时能够在原料定价上有更大的发言权?此事关系到裘皮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中国业界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