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有很多发展机会,只要抓住其中一个,“拯救丝绸”就有可能成功。丝绸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我们一定要重视并用好这张名片。
桑蚕丝绸与爱马仕的差距
设在江苏镇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多年前曾做过一项研究,蚕在三眠(注:一般情况下,蚕要经过四眠、五个龄期才能吐丝)的时候,如果用一种办法让它吐丝,可以吐出超细的蚕丝,这项技术在当今社会非常有发展前途。著名的法国奢侈品生产商爱马仕(Hermes)公司曾经对超细桑蚕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用三眠丝生产出超薄优质的丝巾,但是据我了解,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太多进展。
同样是丝巾,我国生产的每条只卖200多元,而爱马仕生产的却标价几千元甚至近万元,这种价格差距不禁令人咂舌。我们常常停留在这种感叹上,却没有挖掘其深层原因。参观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我发现了一些更令人深思的现象。
2008年,我专门去北京奥运会特许产品销售点查看发现,一条丝巾的价格在200元左右,销量并不太多。从奥运会开始到结束,我看到销售柜台上摆放的丝巾品种、花色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事后,我去咨询了多家奥运商品特许供应商,希望得到准确的销售数据,却被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2010年世博会丝绸产品的销售情况也与之相似。而接下来的发现更让人想不通:无论是2008年奥运会上的丝绸特许经营商品,还是2010年世博会上的特许丝绸产品,标签上大多印着某商贸公司的名称。
这些丝绸产品是哪个企业生产的?为什么要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商贸公司的名字?为什么不标明产品品牌?我们无从得知。当我询问生产企业时,他们也表现得很无奈。因为不尽合理的条款和低廉的进货价格,生产特许产品并没有让企业赚得更多利润。
而另一个问题更值得深思:在宣传的大好时机,我们竟然抹掉了品牌的名称。如果说丝绸是中国的名片,那么丝绸品牌则是这张名片上最值得骄傲的抬头。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上,竟然没有一个丝绸品牌出现在特许经营产品的标牌上。或许经营者有很多理由,但是谁也不能抹杀一个事实:中国丝绸品牌的迷失和中国丝绸品牌意识的缺失。
柞蚕丝绸期待振兴和复苏
上世纪50年代,我曾在辽宁丹东柞蚕丝绸基层企业工作,一直关注辽宁的柞蚕丝绸业。
柞蚕产业是丹东的一大特色产业。1955年军队授衔时,丹东出产的柞蚕丝曾被用作制作元帅服的原料,后来还成为人民大会堂的窗帘用料。
2004年我重访了上世纪50年代工作过的丹东毛绢纺织厂,这家曾经的省内大型企业已于数年前停产了。由于公共管理缺失致使厂区内道路坑洼,雨后积水成坑。绕厂一周,杂草丛生,玻璃破损,垃圾污物随处可见,一片破败景象,看后令人寒心。
近几年,辽宁柞蚕丝产量连年下降。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东北人有吃蚕蛹的习惯。为了吃到新鲜的蚕蛹,很多人割开蚕茧取出蚕蛹。这样一来,蚕茧就被破坏了,柞蚕长丝的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只能作为绢纺原料。其次,现在柞蚕的缫丝水平较低。柞蚕的的缫丝采用的是“水缫”,先煮茧,再手工缫丝,这样的就存在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的缺点。我认为,关于柞蚕丝缫丝,有一个思路应值得研究——低温缫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曾列项研究“低温缫丝”,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项目刚有点儿眉目便终止了研究。在如今这个提倡创新的年代,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自动”和“低温”。如果这两项技术能够研究成功并得到推广,困扰辽宁柞蚕丝发展的瓶颈就可以打破,柞蚕丝绸产业的恢复振兴就有了希望。然而目前,这项研究的推进还需要解决经费、人才等问题。
另外一个是柞蚕膨化丝生产。蚕丝被是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的产品。有个台湾专家发明了一项技术,可以让柞蚕纤维(也包括桑蚕丝)膨化,原理和爆米花差不多。膨化后的柞蚕纤维非常适合制作蚕丝被,比桑蚕丝蚕丝被保暖性还好。
据我了解,这个专家把这种膨化设备卖给了国内的几家企业,但都是以卖机器的方式进行的。其实我认为,专家想卖的是他的专利技术,但或许由于业界人士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淡薄,所以一直没有企业愿意出钱买下这项技术专利。没有人买,专家只得将专利技术隐藏在机器生产过程中。企业购买了机器,却不了解其部件的专利核心技术,就生产不好膨化丝。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时至今日,我依然一直关注着丝绸行业的发展。我非常希望有一天丝绸行业的问题迎刃而解,迎来这一传统产业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