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棉花,2010年几乎谁都可以拿来炒作一番,结果炒到了十年一遇的天价。2011年一开年,有关棉花的“飞闻”仍然不绝于耳。短短几天,进口棉配额、滑准税率等棉花的相关信息就收到了好几条。
为什么棉花如此地“被热炒”以及如何摆脱“被炒”命运,创造“中国棉花”的美好时代,在中国棉花协会日前举办的中国棉花品牌推广会上,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芳谈了自己的见解。
棉花是我国第二大农业经济作物
记者:2010年,大蒜、绿豆、姜,以及后来的苹果,都大肆地“被炒”过,那么,您认为,棉花为什么也难逃“被炒”的命运?
高芳:棉花被炒作的原因与其他农产品还不完全一样。不可否认,去年棉价暴涨的确有大量游资炒作的成分,但还有纺织企业的钢性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棉花是除粮食之外的第二大农业经济作物。目前,中国棉花年产量为750万吨左右,年平均棉用量在1100万吨左右,每年进口约300万吨,棉花的产量、消费量、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棉花生产者数量达到1.2亿人,棉花加工流通行业、纺织服装生产行业、纺织机械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下3000万人。中国棉花产业不仅解决了中国10多亿人口穿衣的问题,还解决了约1.5亿人口的就业问题,并且因为1/3的纺织品服装用于出口,使其成为了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基于棉花产业在我国经济规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必然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面。
棉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与国际化
记者:棉花被大量国内外游资关注是否也需要一定条件?
高芳: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是把双刃剑,不仅促进了棉花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快速发展,而且市场风险也相伴而至。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到2001年国务院《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文件的出台,明确了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棉花储备与经营分开,国内棉花收购销售价格由市场形成,国家不再统一定价,这标志着中国棉花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国内棉花价格真正由市场形成的开始。
2003年度,国家除发放当初加入WTO承诺的85.6万吨进口配额外,还大量追发了关税之外150万吨进口棉配额,但关税也是1%,这标志着中国棉花价格开始与国际棉价联动与接轨。当然近年对1%关税以外的配额实行了滑准税,对于国内外棉价接轨有了一定的限制。
2004年,棉花成为中国期货市场上的交易品种,棉花期货价格开始影响现货价格,国内棉花期货的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又追随美国棉花期货的走势,从而使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的联动更加紧密。期货这一金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游资提供了投机的机会。
尽管放开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为投机提供了一些可能,但对于棉花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与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产业市场化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
记者:市场化程度越高的产业更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您对此怎么看?
高芳: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固然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但是在市场化、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暗藏的危机却是依靠市场手段规避不了的,必须由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粮、棉这些重要的大宗商品上,国家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
近些年来,国内外棉价也是大起大落,低的时候每吨1万元以下,高的时候每吨突破3万元,棉价过低,严重伤害棉农利益,挫伤棉农植棉积极性,棉价过高时,损害纺织服装企业及消费者利益,棉价过高之后就是暴跌,损及整个棉花产业。目前中国棉花产业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产业自身加强调整之外,还须依靠国家的有效调控。特别是在中国棉花产业已经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如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应对突发情况十分关键。国家对棉花产业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棉花产业今后的健康发展,甚至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稳定生产是中国棉业发展的根本
记者:您认为如何稳定棉花生产?
高芳:中国耕地面积有限且存在较严重的粮棉争地矛盾,棉价的大起大落、自然气候的影响、中国棉花生产者多而散的特点和种植的完全自主性,致使国内植棉面积、产量波动较大,这对中国棉花产业的稳定发展极为不利。从目前国情来看,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较适宜,再通过单产和品质的提高,把国内棉花总产量稳定在800万~900万吨,加上部分进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国内棉花的供给,基本满足国内棉花用量。
解决棉花种植面积稳定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政府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制度。最低保护价要参考粮棉比价和棉花与其他商品的比价、国内外棉花供求状况、棉花生产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因素,但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果。
也可以仿效农产品补贴政策实施得较好的国家实行一些补贴。当然,补贴政策一提出来就会遭到很多人反对,反对的理由就是,加入WTO后,进行补贴有悖WTO的规定和全球经济一体发展趋势。但是,补贴政策的实施与否最终取决于是否符合本国的利益,而不是取决于符合某个游戏规则,所以,在号称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美国,政府在棉花生产上对农民实施的补贴至少有三种以上。
科学调节进口棉数量利于市场稳定
记者:对于进口棉在调节市场方面的作用,您怎么看?
高芳:科学调节进口棉数量,稳定中国棉花市场非常重要。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以后每年进口89.4万吨1%关税的棉花,现在中国棉花缺口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量,每年国家都增发1%关税外的棉花进口配额,增发部分实行滑准税率,按5%~40%的税率进行滑动征税,基准价11397元/吨,2008年度超过此基准价的按固定税率计算,加收570元/吨。
增发的配额数量主要由国家发改委根据本年度国内供需缺口大小而定,但这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国内产量与用量的统计数据不准,造成多发或少发。发得太多,可能会进口太多冲击国内市场或企业没有进口浪费配额,发得太少则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所以准确掌握产量和用量,对于做好增发配额的调控格外重要。
关税外配额的发放都是根据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发放,数量上可以适当放宽,配额的使用有效期可以适当延长。这样便于各类主体在不同时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把握进口时机,还可以避免因国内配额的集中发放,给国外基金与棉商哄抬炒作棉价留下可趁之机。
充分发挥棉花期货规避风险功能
记者:棉花期货的作用发挥得如何?
高芳:目前,我国棉花期货交易市场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期货市场的规避风险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棉花产业一些主体对期货工具的认识不足,企业参与避险与投机资金都严重不足,甚至农发行贷款的棉企都不得参与期货交易,作为棉花生产者的棉农没有参与期货交易,作为棉花消费者的纺织企业参与期货者也在少数,导致形成的期货价格没有代表性,规避风险的功能难以充分实现。
国内外棉花现货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大部分进口棉现货价都是以当天美棉期货的结算价加升贴水形成,而国内现货报价与期货价格联系并不紧密,这也为经营者利用套保规避风险增加了难度。 因此,政府应当完善发展期货交易市场,引导棉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期货交易,规避经营风险。
以全新形象促进中国棉花品牌化
记者:您如何看中国棉花的品牌化发展?
高芳:品牌化发展是中国棉花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2010年中国棉花协会推广中国棉花(COTTON CHINA)标志。目的在于以注册商标为载体,以“优质、纯棉、环保”为理念,打造行业品牌,促使原棉及棉制品生产企业强化质量管理和诚信经营,提升我国棉花及棉制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中国棉花及棉制品的竞争力。
推广这一标志,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我国棉花及棉纺织品的竞争力。我国棉花99%都是手摘棉,具有良好的品质和独特的优势,但棉花市场放开以来,棉花总体质量水平有所下滑,纺织企业反映混等混级、异性纤维等问题严重,国产棉竞争力下降,不利于下游纺织工业的高端化发展。如何促使纺织企业优先使用国产棉,进而提高我国棉纺织品和服装的竞争力,是业内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中国棉花协会通过注册该标志,规范引导行业提升质量水平,以促进我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以内需为主、稳定外需的格局。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市场格局,中国既是纺织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应在此消彼长中把握机会。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既要稳定纺织品服装出口,又要拉动国内消费。通过推广该标志来拉动国内需求,扩大棉花消费,既有利于促进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发展棉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此外,中国棉花标志的推广还有利于倡导环保理念,促进消费观念转变。希望通过标志的推广有效提升国产棉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原料。企业表示愿意参与该标志的推广活动,通过上下游共同努力提升中国棉业及纺织工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