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劳工部最新报告,美国去年12月失业率为9.4%,意味着约有145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美国经济已走上了复苏之路,2010年第一至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长率分别为3.7%、1.7%和2.5%,为什么失业率下降如此缓慢?清晰认识美国就业形势,有助于我们正确判断美国的经济形势。
通常,经济形势恶化时,企业先考虑解雇员工,而当经济形势好转时,企业重新聘用员工是有成本的。所以企业宁可增加在职员工报酬,一旦劳动力被充分利用,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于产出增长,企业要扩大生产只能通过新增员工增加产出时,失业率才会下降。这就是说,失业率上下波动落后于其他经济活动指标。由于美国经济仍处于复苏态势,所以失业率一时难以下降。当然,从长期看,实际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奥肯法则”,即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不过,即使足以创造就业的经济增长率促使失业率下降,在就业市场上仍存在着结构性失业现象,即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美国金融、信息技术独步全球,但迄今美国的制造业仍为全球最大,2008年占美国出口比重的69%。只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过去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净减少了560万。1992年至2000年,制造业工人中拥有学士学位以上的人数从84万增加至100多万,2000年以来这一数字继续在增加。从1992年以来,美国制造业中高学历就业者比例越来越大,而非技能劳动力在2000年至2009年间减少了670万。1987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率提高了一倍,2010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率比2000年提高了38%。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未改变美国制造业生产率提高的趋势。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07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近1388万,2008年为1343万,2009年为1197万,2010年10月为1173万,但制造业所创造的GDP,2007年为1.617万亿美元,2008年为1.637万亿美元。2009年2月美国开始实施《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该法案对就业增长有一定刺激作用,但并未体现在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上。所以,制造业就业不振,失业率又如何能降得下来呢?
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创造就业(Job Creation)”的问题。美国语境中的Job Creation,是指创造就业岗位。本次经济衰退的失业率确实很高,但仅仅是衰退不能解释美国经济的某些现象。美国经济中创造就业和失去就业并存,只要创造就业大于失去就业,失业率就不会上升。但美国从2008年一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创造就业的人数为4025万,失去就业的人数为4815万,新增净失业人数为790万。在创造就业的疲软现象背后,是企业投资和企业家信心的疲软。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的金融机构,在去杠杆化和重建资产负债表的背景下,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那里获得资金支持。美国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刺激经济又挤压了企业投资,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挤出效应”。经济衰退更加恶化了挤出效应,使投资者更多地选择政府债券,而不愿意投资给企业。
服务业就业人数占美国就业总数的80%。而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许多企业把某些业务从主要业务中分离出来,并被外包。美国经济学家布兰德曾在2006年预言,美国未来20年因服务业外包可能引起4000万人失去工作。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积极承揽了服务业的外包,2001年至2008年美国从印度的服务业进口以每年平均31%的速度增长。当然,全球化并一定导致就业人数的减少,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继续发展也会增加对美国服务业的需求。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的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市场的萧条、货物生产活动导致的运输业的萧条等许多服务业部门的衰退引起了就业人数的减少。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只能在行业复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就业人数。根据2010年12月3日美国劳工部的数据,自2009年9月以来,专业服务和商务服务中临时性支持服务增加了49万,此外,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服务和建筑业的就业人数都在增加。但是,由于美国政府财政的困境导致了政府部门雇员的人数下降,致使在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的同时,失业率仍维持在高位。
可见,影响美国就业形势好转的既有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按照美国目前的就业复苏势头,美国将在数年内才能逐步恢复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失业的800万人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