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县棉花生产的现状
射阳县是全国棉花生产的重点县之一,从2003年到2007年,每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在剔除2007、2008年先后从本行政辖区内划出的盐东、黄尖两镇后,还都在70万亩左右,年产皮棉总量占江苏全省棉花总产量的15%。但从2008年开始,全县的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而且年际间的降幅越来越大。县棉花协会调查,2008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65万亩,较07年减少5.5万亩,减幅为7.8%。2009年实际收获面积比08年又减少了15万亩,减幅超过了20%,达到23.08%。到2010年只有45万亩,比09年又少了5万亩,使全县的棉花种植面积降至有资料记载60年以来的最低点。年产皮棉也在经过从2000年至2008年连续9年的“百万担”之后,两度跌到70万担左右。
对棉花种植面积连续减少的原因,县棉花协会曾作过多次调查,认为主要在六个方面:一是棉花生长期长、投工多;二是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劳动负荷重;三是国家补助项目少、标准低;四是抗逆性差,产量低而不稳;五是受高效农业项目的收益影响;六是植棉成本持续走高。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植棉收入低而不稳,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影响了农民的植棉积极性,从而导致棉花面积大量缩减。
2010年,自新棉上市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棉花的收购价格一路飚升。初始阶段突现价格惊人,9月下旬由黄烂桃采剥下来的灰僵棉,经纪人上门收购的价格就达到了每公斤(下同)6.80元,比2009棉花年度的平均价格6.60元还高0.20元,以后还天天看涨。衣份在36%、水杂在13%左右的329级籽棉价格,由10月上旬的10.80元升至中旬的11.50元,下旬又突破了12元。11月上旬最高达到14.20元(企业收购最高价15元)。11月中旬起,价格虽有回落,但仍在11元左右。到12月20日棉农交售基本结束,全县棉农交售实际所得均价为10.84元,较上年6.60元增加4.24元,增幅为64.2%。棉农植棉含政府良种补贴在内的直接收入,亩平达到2319.76元,在剔除总成本1218.50元后,纯收益为1113.36元,是上年234.80元的4.74倍。植棉收益近10年来首次超过同在秋季收获的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不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也是有史以来植棉收益最高的一年。
在棉花价格、植棉收益大幅提增的情况下,全县棉农来年的植棉意向如何?能否使棉花的种植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回升?现在棉农们想的又是什么?对稳定棉花生产还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县棉花协会和县作栽站在去年秋播时和今年元月上中旬,分别组织对在全县有一定代表性的8个镇、12个村、70个植棉户2011年植棉意向作了一些调查。
二、2011年棉花种植意向
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全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将有所回升,但幅度不是太大;晚茬棉的面积将明显减少,茬口安排已基本到位;棉农的植棉积极性总体显示高涨,棉种购置势头较好。
1、植棉面积有所增加,但幅度不是很大。接受调查的70个植棉户,2010年实际种植棉花541.41亩,2011年意向种植608.61亩,增加67.2亩,增幅为12.41%。其中与上年持平的有33户,占调查总户数的47.14%。增加的有34户,占调查总户数的48.57%,累计增加面积74.2亩。减少也有3户,占调查总户数的4.29%,累计减少7亩。据此,按照县棉花协会的推测,2011年全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将回升到50万亩以上,达到50.58万亩。但比照2003-2007年间,全县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70万亩左右的棉花面积还有较大差距。
2、晚茬棉将有所减少,茬口预留已基本到位。根据统计,2010年在全县种植的45万多亩棉花中,有约15%的面积系在麦子、油菜等夏熟作物收获后移栽的,由于移栽晚,生长发育进程明显滞后,属于典型的晚茬棉。兴桥镇红星村棉农贾树林说,去年他家种了2亩多的麦后棉,最终收获的产量比套栽棉要低到20%左右,而且霜后棉的比例大,价格也买不上去,亩收入要相差500元左右,因此今年不再种了。就全县而言,秋播时多数棉农对来年棉花茬口都作了调整,取消了晚茬棉的种植。我们在农民的承包地里看到,已有棉花种植意向都是林套的麦子、大蒜等,后茬棉花空幅已经预留,表明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已基本落实。
3、植棉积极性普遍看涨,棉种购置势头较好。从调查的情况看,今年棉农的植棉积极性普遍看涨,正谋算着怎么把棉花种好。目前除了大搞棉田冬季水利,完善棉区设施配套,完成棉花营养钵畦冬翻外,棉种购置的势头较好。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今年棉种购置有两大特点。一是时间提前。在12月下旬棉花交售刚刚结束,即有棉农到镇农技中心或棉种供应站咨询,新品种的生育特性、价格以及自己想要的种子何时到货等。进入元月份后,纷纷开始购置,在总体时间上较上年提前了一个月。二是进度加快。往年棉种销售,在春节前虽有供应,但销售量不大,主要集中在来年的2、3月份。而今年进入元月份后,销售量明显加大。据全县棉种销售量较大的德忠种业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去年销售总量只有4.5万桶(袋),而今年至元月20日分销量已达到6万桶(袋),其中70%已被棉农购买回去。县种子公司上年总销售不足2.5万桶(袋),今年至目前,分销总量也已超过了1.5万桶(袋)。即使销售规模较小的盛丰种业,销售量也明显增加,去年在春节前累计销售量只有3箱(120袋),而今年已超过了10箱。
三、面积难以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
尽管2010年植棉收益较好,但棉农们还不想过多地增加棉花的种植面积,其主要原因:
一是棉价不稳定。千秋镇东明村棉农胡益才说,2010年种了5亩棉花,由于是水旱轮作,棉田病害少,加上管理得法,产量较高,亩产籽棉255公斤,售棉直接收入2800元,加上前茬麦子收入,亩平收入达到3500多元,虽然高出稻麦纯作田近1000元,但由于棉花价格的不稳定,还不准备扩大棉花种植。县棉花协会收存的有关资料也印证了老胡的看法,从2003年开始,全县的棉花收购价格除2009年以外,都是一年高一年低。03年均价达到7.30元,较02年的4.36元增加了2.94元,增幅达到67.43%,但到了04年,一下又掉下来只有4.60元,与03年比较,跌幅又高达37%。07年时达到6.07元,08年又降到4.75元。许多棉农担忧,2010年棉价奇高,2011年是稳是跌,跌又能跌多少都很难预料,不象粮食,有国家保护价支持,农民心里有底。因此,不想大幅增加棉花种植,加大自身对市场价格承受风险。
二是政府补贴少。在国家现行的惠农政策中,对常规的经济作物补贴相对较少。棉花在传统的分类定性中,一直把它列为经济作物,但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已完全改变了经济作物收益相对较高的基本特征。在江苏从2010年起,又明确取消了对包括棉花在内的经济作物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使之与种粮相比更显得补贴项目少、标准低,种棉花仅有15元的良种补贴。即便如此,有些棉农利用转包田、买断田或非农业用地来种植棉花的,连15元的良种补贴还得不到。海通镇通兴居委会三组施汉兵租用原驻军的营区用地,每年种植棉花10多亩,因不在该居统计的集体土地面积内,连续多年从没未享受过政府的分文补贴。
三是植棉成本高。近几年棉农的植棉成本逐年增加,2010年已突破了1200元,其中物化成本接近350元,有部分棉农已超出了400元。从目前植棉所需的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及其行情走势看,2011年物化成本及用工成本都将增加。一是生产资料价格。①棉种:元月14日调查,棉种市场经营门市21只棉种,平均容重302.86克,价格56.19元,比上年增加9元左右,增幅在19%左右;②尿素:目前属于用肥淡季,零售价每50公斤105元,虽比秋播用肥高峰下降了5-10元,但比去年同期还高出15元,涨幅达到16.7%;③柴油:在射阳多个加油站执行的都是同一价目表,0号柴油目前零售价每升6.78元,比去年同期6.18元增加0.60元,增幅为9.71%。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在经历短暂调整后,近期再次掀起上涨浪潮。春节过后,尿素、柴油等价格还将有所上调,并将传导到其它各种生产资料。二是用工成本。按照县棉花协会的折算方法,因全县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2011年自投工的工日单价将升至35元,比2010年增加4元,增幅为12.9%。所有这些,都将预示着2011年植棉成本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四是宜棉地资源减少。近几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高效农业项目的实施,公用道路的改扩建,村镇工业的升级改造,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等等,使部分原适宜棉花种植的土地被流转。尽管政府采取“围垦滩涂、盐土改良、平田整地”等多项举措,保证了全县可耕地面积的稳定,但复垦的土地需要改良,特别是围垦滩涂要通过数年的淋盐洗碱后才能适应棉花种植。加上复垦的土地目前用于养殖或其它农业项目,收益都要大大高于棉花种植。因此近几年内还很难使适宜棉花种植的土地资源得到恢复性增加。
四、对稳定棉花生产的几点建议
我国既是棉花生产大国,更是棉花的消费大国。近几年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内棉花的生产与消费呈背向运行。棉纺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棉花的需求,用棉量逐年增加,而棉花生产出现萎缩,减少了原棉的有效供给,国家每年都要通过进口来平衡消费。而在国际上一些棉花输出国业界向政府多次提出对原棉出口进行设限。既影响我国的棉花进口,又会使国际棉价大幅提升,直接制约国内纺织业的产出效益。因此,从长计议适当增加和相对稳定国内的棉花种植面积,是促进棉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棉农们直言,稳定棉花生产需要国家有更多更好的政策支持。
1、尽快出台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棉花收购价格的忽高忽低,跌宕起伏,使涉棉各方,特别是棉农无所适从。既加大了市场风险,又影响到棉花产业的稳定,对棉农、收购加工流通企业、用棉单位都没有好处。相对稳定年度棉花价格,对棉花产业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棉农迫切希望国家能象支持粮食生产一样来扶助棉花生产,对以营养钵移栽为主要栽培模式的长江流域等棉区,在确定来年棉花茬口安排(秋播)时,国家能出台一个棉花收购最低收购价格预案,明确告知棉农来年棉花的基本价位。再在新棉上市时,根据当年棉花生产投入成本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出台年度棉花最低收购价格执行方案。以后每年随着年度物价指数及市场情况的变化再作相应调整。这样,既能增强棉农种好棉花的信心,安排好年度棉花的种植计划,又能较好地避免因棉价暴涨暴跌而引发的“乱市”现象。
2、加大对老棉区“旱改水”资金的投入。射阳是个老棉区,许多棉田由于水利设施缺少配套,长期以棉旱作物连作,导致土壤带菌严重,加上棉花自身的抗逆性差,棉花病害发病机率增加,病害重的年份使部分棉田几近绝收。实践证明,在棉区对重病田采取水旱轮作换茬,能有效防止枯、黄萎等棉田病害的发生,促进棉花的稳健生长,提高棉花的单产,增加植棉收益。千秋镇已有上百年的棉花种植经历,是棉花病害的高发地,近几年棉花产量呈低水平徘徊,而其西部的东明村处在自流灌溉区内,棉花与水稻实行轮茬种植,2010年全村棉花平均单产都在510斤左右,高于该镇平均单产430斤的18.6%。县良种繁育场是一个县属农林场圃,地处陈洋镇境内,实行的也是水旱轮作制,2010年全场1500亩棉花平均亩产高达550斤,比周边的植棉户产量高出25%左右。因此加快老棉区的改水步伐迫在眉睫。棉农希望在镇村组织农田基建土方任务完成后,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旱改水设施的资金投入,以加快改水轮作步伐,实现棉花生产的稳产高产增效目标。
3、提高植棉补贴,改进补贴方式。棉花生产相对于其它大宗农产品比较,多数年份效益较低,国家补贴比照粮食更显补贴项目少、标准低。因此,棉农都寄希望于国家能提高植棉补贴,同时改进补贴方式,使棉农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是增加补贴项目。将棉花生产从经济作物中剔出,列入大宗农产品目录,和粮食生产一样,实施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二是提高补贴标准。近几年国家对棉花生产实施了良种补贴,从现象上看,这为棉农减本增效、稳定棉花种植起到了一些作用,但细算起来,棉农真正得到的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大头却被棉种价格的连年大幅增涨套去了。为此,棉农们更希望国家一方面适当提高良种或其它方面的补贴额度,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种子生产的监管和价格的调控。三是改进补贴方式。将国家现行良种按面积补贴的方式,改为按棉农实际交售的籽棉数量来进行补贴。采用这样的补贴方式,虽然需要有从收购企业资质的确认到收购凭证的统一印制、发放和使用的监管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措施配套,但它毕竟将更加有利全面提高棉花品质、市场秩序的稳定。更加有利调动棉农主攻单产的积极性,积极参与“高产创建”。通过选择良种、采用先进植棉技术和高产栽培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至于发生和粮食种植争面积、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更加有利于较好地解决目前在植棉良种补贴面积统计中的不规范行为,提高补贴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和真实反映各地的棉花生产情况,避免在数据统计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为政府决策提供更为可信的依据。更加有利使有棉花种植的农户都能得到国家补贴,更好地稳定和适当增加棉花种植面积,提高国内棉花的自给能力。 (射阳县棉花协会 陈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