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能够在时装周走秀的品牌是屈指可数的,而巴黎的秀场又分为高级时装定制和商业类时装品牌(也就是我们说的Readytowear),但在这个类别中又按价格分为奢侈品牌、中档次品牌及大众消费品牌。最近人们经常提及设计师品牌,究竟什么是设计师品牌?可以说设计师品牌多是价格中档,有自己概念和设计感的,它们起步投资规模小,但品牌的存活取决于买手们下订单的多少。
曾经和很多国内做外贸的小店老板聊天,他们经常会说:“我有批货的渠道,多进一些设计感强的国外产品,肯定卖得好。”于是我问:“你认识的这些渠道商的批发价都是在什么价位的?”对方说:“大概在100~200元,偶尔也有更贵一点的。”于是这对话也就难以往下进行了。
国外设计师品牌的优势是非常重视设计感、品质,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本投入,设计师往往一者多劳,既要做设计又要打版和缝制,还要管理生意。所以每季的款式少的只有十几套,多了也不过几十套。如果幸运,订单多,则意味着下一季的款式可以有所增加;但是订单少的时候,品牌随时有夭折的可能。正是因为产量少,成本自然就高。对中国做惯了外贸货或是低成本国内产品的零售商来讲,国际设计师品牌的进货价是很难接受的。进货价就已经比以往的卖价高了,这是对国外设计师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挑战。不是没有需求,而是需要的消费者的数量还远远不能和习惯大众消费品的消费者数量相比较。所以对于身为生意人的零售业者来讲,是去赚容易赚的大众的钱,还是去满足正在增长的小众人群的需求,做更有品味的个性化的买手店,抑或只是没有太大风险地去做生意,实在是难以平衡的问题。
一个日本品牌的超级粉丝最近开了买手店。在过去的两年中,他一直梦想着开买手店,而且早年间在西单做外贸店时积累了零售经验和人脉,有一套做零售的手段。看他如此喜爱日本品牌,我也介绍了很多关系给他。店是开了,品牌也都是一些日本比较著名的设计师品牌,进的货却都是过季产品。因为东西好,再加上中国人对日本品牌的熟知度还没有那么高,所以店主认为过不过季也不为人知,但价格可是和当季产品没有区别。这样的运作可以维持一时,但不是长久之计。它不是一个健康的买手店模式。为了控制进货价,只去进旧货的运作方式,在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之后,店铺的可信赖度会逐渐降低。
另一个案例,同样是一家买手店,做法却有所不同。店主有非常强大的欧洲品牌进货渠道,但做的是过季打折产品,而且都是大家熟悉的国际知名品牌。虽然销售额保持得不错,但因为是人家给什么货卖什么货,导致产品不是断号就是款式不够经典。我给他的建议是,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应该开始尝试订一些好的设计师品牌的货品,来逐步改变大家对店铺的印象。只靠卖名牌打折来赚钱的方式已经不是一种新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在网店开始做名牌打折的情况下。一下子去做一个纯粹的买手店,而且做的品牌都是不被人知的设计师品牌,确实有较大的挑战性。但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用部分名牌产品来带动消费者对店铺的兴趣,然后用店铺的选货理念来慢慢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我相信以现在消费者的敏感度和接受速度来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国际知名的奢侈品牌大多已进入了中国市场,大众消费品牌也在短期内占据了很大的市场,目前我们最缺少的是中间档次的有品质、设计感强、价位适中的产品。这样的品牌的增加,是改变中国服装消费走向两个极端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让国际社会、国际时装界彻底改变对中国时装业看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