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先生在义乌经营饰品生意已经四年了,原本一个店铺每年的纯利润可以达到100万出头,甚至在金融危机期间这一数字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随着原材料、人工等成本涨价,去年尽管销量仍在增加,利润率却摊薄了不少。蔡先生不得不追求“多销”,厂房和摊位都要扩容。他准备在国际商贸城增扩几个店铺,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摊位费节后一路飙升 “65万元可以确保拿到一个摊位,但位置不确定,45万元要通过抽签,大概有九成机会能拿到。”
外贸的逐渐复苏,使义乌小商品市场重现繁荣。而繁荣景象的背后,若现出高成本时代新的隐忧,义乌小商品市场或将再次迎来“大浪淘沙”的过程。
义乌市外经贸局一位官员介绍,由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的大多数是价格较低的日用必需品,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小商品的销售反倒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在高成本时代来临时,义乌小商品市场可能将面对比金融危机更加严峻的考验。
据了解,目前在义乌市场,受成本价格上升影响最大的是服装、纺织品行业。
义乌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潘自力从事纺织制品生产已是第六个年头了,去年11月是他最揪心难熬的一段日子。
“原材料涨价,涨得人心发慌。”潘自力告诉记者,他打了多年交道的一家原纱供应商,因为要完成节能减排的指标,和许多工厂一样,采取了限电减产的手段。“他们的产量减少了近一半,像我们这样的下游企业,求着他们都没有货,价格自然也是涨得离谱。短短几天工夫,原纱价格上涨了三成,我们的利润率本来就只有8%左右,成本一涨几乎就没什么赚了。”不过,潘自力还是硬挺过来了,他的不少同行却在那段时间放弃了多年的生意。
而在成本涨价的另一面,面对国际上竞争对手的崛起,义乌商品的售价很难提上去。潘自力说,义乌的商品本来就以低价取胜,稍一提价,一些外商就跑到越南、印度去买货了。“现在老外也是越来越精明了,哪里的货便宜,自然就往哪里去。”
不过,规模比较大、产品供应大品牌的经营户,对于价格还是有一定的控制权。一位专营塑胶制品的经营商表示,原材料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去年10月份选择将经营的产品价格普遍上调15%~20%。这位经营商坦言,其所在公司的产品价格相对义乌其他小作坊来说更高,主要以质量吸引客源。而对于更多尚未形成较大规模、以低价跑量的小作坊而言,各种成本的疯涨似乎更加“难以承受”。
面对“有市无价”的局面,大多部义乌小商品经营商正在经历着转型的“阵痛”,也在探索着各种应对方法。
义乌网商的崛起就是其中之一。调查显示,目前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官方网站“中国小商品城网”有效注册会员中,市场商户达3.35万户,其中30.54%的商户网络订单成交占总成交额30%至50%,66.14%商户网上交易额占总成交额10%左右。
短短几年,义乌网商目前已发展到3万多家。原住人口只有1000多人的义乌市青岩刘村,村民们如今经营着大约2000家网店。据统计,淘宝网上交易超过50万笔的“金冠”店铺,近十分之一都在这里。
义乌当地还出现了专业生产网货的工厂,上游商家下单,他们立即设计、生产,不出一个星期就能大批量供应。这种“敏捷制造”的模式,迅速地响应了市场的需求,赢得了竞争优势。
据了解,2010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成交额为456.06亿元,而义乌网商的营业额则超过了500亿元。
义乌江东街道电子商务协会负责人透露,这500亿的数字,是从“支付宝”的流量中统计出来的,其中不仅包括网商的营业额,还有部分是实体市场经营户通过网络支付的成交额。无形市场不仅与有形市场互动融合,甚至开始带动有形市场的发展。
此外,为应对用工成本的压力,许多义乌经营商将本地的来料加工厂向义乌周边的劳动力富足地区转移,有些甚至将工厂迁至更远的内地农村。
义乌来料加工网负责人曹昇表示,目前义乌的来料加工转移地大多为义乌邻县及浙江周边安徽、江西等地,这样商户们就不必承受过高的运费,并且转移的产品多为加工周期三、四个月,重量较轻的编织、皮革类产品,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运费。此外,转移地与义乌一般每天都有客车班车往来,货物通过客车运输,运费更低。
他测算,货物在安徽、江西等周边省份生产,用工成本能减少30%-40%,运费支出远不及节省的用工成本。在外地生产的经营户们最担心的是质量问题,因此他们会去当地实地考察,选择有经验且诚信度较高的生产厂家合作。
有关专家分析称,义乌小商品经营商面对当前的形势,转型调整是当务之急,而市场竞争优势加速向集产品创新、品牌汇聚、展示交易、价格形成、行业标准输出、贸易规则制定于一体的综合竞争竞争转型则是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