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中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的中国外贸,今年如何在汇率、原材料、劳动力、资金成本等多重压力下“突围而出”、重返金融危机前的高位?从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华交会上,看中国外贸企业的转型之选。
出口大幅上升
第21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3月1日至5日在上海举行。在此次华交会的外贸形势座谈会上,多个省市商务部门负责人表示:去年的进出口总额同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不少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2008年的高位。专家指出,除了春节前集中出货因素外,外需复苏超预期、出口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取得成效是1月出口强劲增长的重要助力。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王新培表示,去年以来上海不少外贸企业从品牌建设上做文章,议价能力有所提升,企业的出口附加值大幅提高。
困难依旧重重
尽管外需向暖,但外贸企业普遍反映,现在不仅要应对原材料成本上升、招工困难、汇率上行预期、资金压力变大的“四增”,还要迎接来自周边新兴国家加剧的挑战。
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来势汹汹”,不少外贸企业不敢报价、不敢接单。据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笪家祥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羊毛、棉花、橡胶价格已翻倍,有色金属、资源能源价格涨幅超过50%。调查显示参展华交会的山东企业有90%反映用工不足,劳工缺口在20%-30%。
此外,汇率的缓步上升也逐步挤占利润空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而周边国家如印尼、越南等国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低,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认为,“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即将逐渐失去。
推动转型升级
记者采访发现,在当前用工成本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重心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的道路。
中国6家进出口商会1日在华交会上发出共同倡议,号召全国外贸企业和外贸从业人员致力优化外贸商品结构,提升外贸商品质量。上海市商务委还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探索建立境外营销促进中心,强化与当地销售网络对接,做好设计和售后服务工作。
钟山表示,商务部将加快推动外贸行业转型升级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在保持中国外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尽快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