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这句话是曾任中国商务部部长的薄熙来在巴黎原本讲给欧盟贸易代表听的,旨在平息他们在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凌厉攻势下难免激动起来的情绪。然而,作为中国人,听了这番话,心里却不是滋味。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国,但没有一个世界性的自主品牌,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的零售价可以卖到9.9美元。但在芭比娃娃最大的产地珠三角地区,生产一个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只能获得0.35美元加工费,品牌所有者则获得了利润的最大头。
巨大的制造能力没有带来相应的丰厚利润;打火机、皮鞋、彩电等贸易摩擦,让中国企业应接不暇:近年来“用工荒”问题的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廉价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步消失,对于劳动型密集企业来说,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转型、自主创新成为中国企业生存下去、
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找准参与国际竞争的模式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过去8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为52%,累计达到2588亿美元。根据商务部、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情况,去年上半年,我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民营企业占30%以上,境外投资企业数量,民营企业占80%以上,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
然而,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出口是贴牌加工,生产方式处于加工、装配这一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环节,自主出口品牌薄弱。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突出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不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爱国者必死无疑”,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华旗总裁冯军在中国入世之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的话。
让冯军感到压力最大的是韩国的数码产品对爱国者造成的威胁。
然而,事隔10年,当冯军回忆起爱国者如何抵御“韩流”的体会和经验时,他表示,与其死守,还不如走出国门,寻求海外市场发展的机遇。但当我们一旦决定要走出国门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是什么?尤其是在自主创新方面。大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优势明显,如有资金、能承受失败的风险、市场判断准确。因此,许多中小企业有一种错误认识,即创新是大企业考虑的事,小企业没有能力也无缘创新。其实不然,中小民营企业搞创新也同样有其自身优势,即它们对市场反应敏锐、决策果断;管理灵活,实施快;更易于激励研究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易于把握创新的机遇。
冯军说,以爱国者为例,我们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没有实力去并购国外企业,所以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渡江侦察记》里面的小分队,用滚雪球的方式,以国内为根据地走出去。我们前期去了解当地的需求,在当地设办事处,用中国的研发结合当地的需求,来提供高质优价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在经济危机下,为全世界创造新的价值,
然后赚取外汇,拉动国内的内需,并赢得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中国产品、中国服务的信任和尊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因此,每一家欲进入国际市场的民营企业,应先找准自己参与国际竞争的模式,才能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中国动力嫁接全球品牌
与华旗不同,复星是一家全球领先、专注中国成长动力的民营投资集团。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复星的做法是积极探索中国动力嫁接全球品牌的可行途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0年3月,复星与凯雷集团成立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复星首获国际同行高度认可。6月,复星投资全球领先的旅游度假集团——地中海俱乐部,充分诠释了“中国专家、全球能力”这一复星式投资的理念,迈出全球化投资第一步。
2011年1月,复星与美国保险业巨头保德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保德信出资5亿美元成为此合伙制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复星向该基金投资1亿美元,并担任负责投资决策的普通合伙人。这是复星整合全球资源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国际著名机构投资者对复星管理团队、品牌、投资能力、规范运作的高度认可。
“对复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探索如何把中国动力嫁接到全球品牌。我们采用两种基本模式:第一种就是怎么把中国市场跟全球资源嫁接在一起;第二就是怎么把中国动力和全球品牌嫁接在一起。”全国人大代表、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表示。
他坦言,要真正做到全球化,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首先,要有承诺、坚持和自律。承诺之后,就要坚持做下去,不能因为失败了就不敢做。其次,先做好中国的专家,尤其是在消费升级领域做好中国专家,我们才有机会成为国际企业在谋求中国发展时候的吸引对象。第三,需要尽快提升我们在海外发现和把握、能够分享中国成长的国际投资机会的能力。这里面包含了我们人才的问题、包含了我们怎样用到我们已经有的这么多伙伴,能够成为我们全球投资后的咨询平台。第四,提升全球融资能力。不仅用中国市场的资金,还要学会用全球市场的资金来支持我们全球的发展。第五,培养全球项目优化运营的问题。第六,既然进入了全球化领域,我们需要与全球标准对接,要让欧洲人、美国人完全懂得我们在说什么,我们的表述、衡量标准应该跟他们完全一样,最重要的就是整合全球资源。
人才和企业环境是核心
企业竞争的核心最终是人才的竞争。2010年3月28日,中国吉利汽车集团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正式签约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这是中国汽车行业首次全面收购海外豪华品牌。
吉利之所以有这样的大手笔,源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尤其是对吉利团队的自信。
“吉利从创业伊始就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李书福说,他们先后创办了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和浙江吉利汽车技术学院,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委托,吉利还创办了浙江汽车工程学院,成为首家专门培养中国汽车车辆博士、硕士的研究生院。
“目前,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外国专家在吉利工作。吉利既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学校,我们提倡‘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通过国内外专家的交流、相互学习、联合工作,成长和锻炼一大批的吉利汽车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为吉利参与国际化竞争、海外并购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李书福表示。
谈到如何重视人才、留住人才?李书福说:“要有实际行动,而不要只挂在嘴上。一定要让员工看到并感受到在你的企业工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最重要的是能让员工看到希望。”
比如,在吉利即便是普通工人也有升迁和学习的机会。吉利实习工人小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并不在乎工资挣多少;我觉得在吉利工作能让我看到我的未来是什么样,最主要的是我还想有机会去读书,而吉利会给我这样的机会。”
为了能留住员工,6年前,吉利就开始建造了自己的公共商品房——吉利花苑。“我们就是要让员工看到在吉利工作,五六年,七八年,他们都能够买得起房子,看到一个希望。”李书福说。
由于吉利把重视人才、尊重员工落到实处,因此,当愈演愈烈的“用工荒”来临的时候,吉利却没有遭遇危机。
李书福同时表示:“中国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创造世界名牌,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目标,首先要把社会大环境和企业环境解决好,特别是企业一线劳动者的各项权益落实好,包括养老福利、社会保险、医疗体制、居住保障、技能教育等等,在提高企业一线劳动者经济地位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荣誉感。让每一个员工安心地、心情舒畅地做好自己想做的工作,发自内心地去奉献,发自内心地为社会、为企业做贡献。在这样一种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中,企业产品的质量才能保证,技术进步、科学发展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企业转型升级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和竞争力
“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若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更多的资源,除了创新没有别的出路,而自主创新的前提是要有法律和行政手段来保护。”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集团董事长陈志列指出。
从相关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在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凡是具备较好知识产权环境的地区,凡是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普遍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且保持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取得较高的产品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正在致力于民族品牌国际化的爱国者,对于知识产权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感受尤为深刻。”冯军表示。
冯军认为,对于高科技领域来讲,现在其实是中国人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好机会,因为新的科技往往能够重新洗牌,能够给年轻的中国品牌和中国企业创造后来者居上的机会。但高科技领域能否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关键,也是我们中国目前普遍遇到的一个挑战,就是知识产权。为了中国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重视知识产权。我们不该把知识产权看成是一个“敌人”,而应该把它当作我们获得财富的智慧宝库,在形成我们自己的专利的同时,也能把世界上制造大国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一旦我们把知识产权拿在自己的手里,把这些标准拿到自己的手里,我们就有了话语权、定价权;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