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与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电话调查(CATI)数据显示,38%的上海被访者认为,最能让人感到幸福、满意的收入状况是“个人收入能够年年增长,跟上经济增长幅度”;排名第二的是“社会保障好,能享受高公共福利”,占比27%;18%的被访者认为是“个人绝对收入高”;还有17%的被访者认为是“分配公平”。
本次调查共随机访问了228位市民。其中,49%的被访者收入在“3000元以下”,43%的被访者收入在“3001—6000元”,4%的被访者收入在“6001—10000元”,4%的被访者收入在“10000元以上”。
在回答“从财富分配出发,最影响幸福感的现象”时,29%的受访者认为是“所缴纳的税收未能体现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上”;占到同样比例的回答是“有些行业收入太高,超过了他们创造的价值”;还有27%的被访者认为是“个人绝对收入太低”,15%认为是“本企业内收入差距过大”。
28%的被访者认为,收入分配最务实的改革路径是“提高最低收入标准,促进工资水平增长”;也有28%的被访者认为应当“对垄断行业收入‘限高’”;首选“税收调节”的占比24%;还有20%的被访者认为应当“提高国企利税上缴比例,并用之于公共福利”。
学者点评
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研究员袁浩: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主要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总体看来,上海人并不好高骛远,而是把持续的收入增长视为幸福的基础,而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可能成为进一步提升幸福感的动力源(12.72,0.04,0.32%)泉。
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税收没有体现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会降低他们的幸福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低收入者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愿望。
对于改革收入分配机制的路径,受访者比较青睐的是“提高最低收入标准,促进工资水平增长”,以及“对垄断行业收入‘限高’”,反映出大家希望政府能够双管齐下,一方面保持工资水平有所增长,另一方面能够对某些拿着不合理高收入的行业切实进行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