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毛纺工业出口虽然遭受贸易摩擦、欧美特保限制、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生产成本持续提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需求萎缩等因素的影响,与“十五”时期末的2005年相比,我国毛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仍增长了49.2%,贸易顺差增长了159.3%。更重要的是“十一五”期间出口贸易增长中价值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数量增长贡献率。
羊毛初级加工产品出口由逆差变顺差
“十一五”期间,随着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毛条加工产能向中国的大量转移,国内羊毛初级加工企业的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由毛条进口大国变成出口大国。
毛纱出口价值增长高于数量增长
“十一五”期间,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毛纱的品种更加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得到加强。虽然五年中出口总量比“十五”减少了10%,但出口额仍然增长39%,并且从2009年开始,一般贸易出口量超过加工贸易出口量。尤其是纯毛精梳和粗梳毛纱的出口单价有较大增幅,表明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各类毛纱出口量占比分别为精梳毛纱45%、粗梳毛纱21%、手编毛纱4%、混纺毛纱30%。
市场竞争促呢绒出口产品结构变化
进入后配额时期,为出口市场份额增长创造了条件。“十一五”期间,呢绒出口总量比“十五”时期增加了48%。但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流行时尚的引导,金融危机的冲击,原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出口呢绒的数量增长曲线到2007年出现下行的拐点,并且产品结构相应调整。纯毛及高比例含毛精梳呢绒出口数量增长减缓,粗纺呢绒和混纺呢绒的出口数量快速增长。2005年出口呢绒精梳、粗梳、混纺产品的比例分别为65%、15%和20%,2010年精梳、粗梳、混纺产品的出口比例分别变化为45%、28%和27%,致使出口呢绒平均单价增速提升缓慢。多年来,呢绒出口单价低于进口单价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而且“十一五”期间出口呢绒平均单价增速低于人民币升值的增速,直接影响呢绒出口企业的效益,同时表明我国毛纺织业还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