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国内棉花现货先涨后跌,尤其是进入4月份以来,棉花价格持续下跌,有价无市,人气急剧下降,纺织企业观望情绪浓烈。据中国第一纺织网以2009年9月1日做为本轮超级牛市行情起点,截至今年4月8日,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郑棉近期合约价格由年度初期的13280元/吨上涨至29060元/吨累计上涨15780元/吨,涨幅达到118.83%,其间郑棉最高上冲至34000元左右。现货3级棉价也由12977元/吨上涨至29592元/吨左右,累计上涨16615元/吨,涨幅达到128.03%。峰值水平达到31500元/吨左右。
2011年植棉面积增幅有限
国家发改委农村司副司长方言近日在2011年农村经济绿皮书发布会上表示,在目前粮食增产的背后,经济作物出现了新的变化,棉花产量连续下降,尽管去年11月棉花的价格是上涨幅度最高的,但今年的棉花情况还是不见好。
中国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处长龙熹日前透露,2月底种植意向调查显示,今年全国植棉意向增幅5.4%,比去年底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粮食收购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导致务工工资上涨幅度大,而棉价相对较低。龙熹表示,农业部目前正积极申请生產扶持政策,以提高棉农积极性。
中棉协3月月报调减2011年植棉意向增幅:调查显示,由于棉花收购价格水平较高,全国大部地区植棉面积有所增长,但受劳力、成本、比较效益等因素影响,增长幅度有限,预计全国植棉面积8096万亩,同口径比较增长5.1%。
高棉价是否持续市场众说不一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徐文英在3月底中国棉纺协会会议时认为, 近年来全国棉花产量逐年下降,棉花产量的下降与棉纱产量的日益增长使供求矛盾越来越大。在原料价格、工人工资、种棉成本上升的形势下,国内外棉花价格将会长期保持高位运行,低棉价的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认为,棉价能否在高位持续上行,关键要看下游传导机制是否顺畅。
中国家纺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认为,应该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判断棉价的走势,最终要看消费者能否承受纺织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他提醒企业要密切关注今年二季度的消费情况。如果消费者无法承受高棉价,那时对棉纺企业或许是个严峻的挑战。
中国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认为,虽然棉价出现大幅调整,并意味着本轮牛市行情的彻底终结。棉花市场所处的外围大环境及其自身的供需情况(刚性需求+资金过剩+通胀高企 ),都决定了本轮棉价上涨具备了比较坚实的支撑,除去游资炒作所带来的泡沫后,2.5万元之上的棉价依然是市场正常供求关系、刚性成本上涨的体现。汪前进初步判断,“低棉价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高棉价时代”的来临已经不可逆转。
高棉价下企业生存压力增加
在已公布的纺企上市公司中,多数纺织企业在年报中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公司成本压力并对公司经营造成影响。其中,鲁泰A(000726)表示,由原材料涨价而推动的产品提价相对滞后,对公司产品毛利率的提升幅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据了解,华茂股份2010年的存货期末比期初增加了82.3%,主要原因:一是,2010年国内棉花减产,价格大幅上涨,使库存的原棉成本增加;二是,公司为保证公司生产正常运营,也相应增加了部分原棉库存。华茂股份(000850) 还表示,国内棉花减产,原棉资源紧张,为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本期加大了原棉采购量,同时原棉价格大幅上涨,价量齐涨使流动资金借款相应增加。年报显示,2010年,公司短期借款期末比期初增长43.03%。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下游纺织品提价困难,产品售价远跟不上原料价格上涨的步伐,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的纺织企业当前仍无法正常开工生产,从全年的情况看,国际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牢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纺织企业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有限。
汪前进特别指出,从棉花本身基本面来看,供应相对的阶段性宽松,与今年下游企业产成品销售不佳,遭遇资金链困境,成为制约当前棉花市场的最根本因素,事实上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现货市场的迟滞,与地产棉销售欠佳,对市场上涨已经构成阻力。就接下来而言,随着电子撮合棉、郑州期棉纷纷跌破3万关口,对现货商的囤棉信心构成新的压力,而囤棉企业的分化也陆续开始发生。3月中旬,有市场风向标之称的山东魏桥连续丙次下调其3级皮棉采购价1500元至28500元/吨,而之前现货上报价十分坚挺的新疆棉报价也开始松动,并引发新一轮棉花价格的下行。
汪前进预计,此次调整并不意味着棉花市场“牛市”行情的完全终结,棉价的长期趋势仍为上涨,只是在不利因素作用仍未消退之前,近期棉价或许还有一定下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