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刚经历了7年来首个季度贸易逆差,中国4月的外贸数据又回到了高额顺差的状态。当月顺差114.3亿美元,大大超出市场此前的预期。4月,中国进出口增速均出现回落,进口同比增速由3月的35.8%降至29.9%,出口由27.3%降至21.8%。进口回落的幅度大于出口,引发贸易顺差超预期回升。
中国将“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作为今年外贸政策的大方向。目前看来,出口虽然面临放缓的压力,但大趋势仍保持强劲。这主要得益于美欧经济继续复苏。短期内,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改变的迹象,有望继续支撑中国外需的增长。尽管如此,这一良好的外部环境长期依然面临不确定性:欧元区货币危机和美国的财政赤字。
相比稳出口,扩进口和减顺差的目标更有可能落空。4月份进口增速显著回落,贸易顺差再现就是一个信号。影响出口的因素,国内方面主要是紧缩政策对内需的调控效应。银根紧缩,经济减速的预期增强,对进口需求起了抑制作用;国际方面,虽然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轮下滑,但整体价格水平仍处于近年来高位。石油、金属、大豆、铁矿石等商品的高价格也是中国少进口的重要原因。从具体数据看,中国进口大宗商品的数量增长远远落后于金额增长。短期内,中国的通胀压力和商品市场的高价格很难根本改观。未来几个月,进口减速和顺差回升的趋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
重新回归顺差状态,说明中国纠正经济失衡的调整仍未到位。所谓顺差,实际就是净出口商品和服务,净进口美元外汇。在美国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主权信用面临下调的背景下,美元长期面临的贬值压力显而易见。对于已经积累了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继续这种顺差—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的模式是十分危险的。一旦市场对美元失去信心,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和来自美国的出口需求将同时受到重创,这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解决不了美国政府的财政问题,因此也无法消除手中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为今之计,是不再继续增加对美元的风险敞口(增量风险),并且努力将既有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缓慢释放(存量风险),减少美元突然贬值的冲击。
美元的实际购买力是在下降的。相对于中国需求旺盛的能源、资源、农产品而言,尤其如此。而这些正是中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显然净进口实实在在的商品比净进口美元外汇更有利。
政策上,削减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大宗商品作为战略储备都值得中国认真考虑。减少或取消出口退税,加速人民币升值都不可避免给出口行业带来压力。但渐进升值的损失总比美元汇率崩盘的损失小些,企业也有更多自我调整的余地。如果顺差仍然无法消除,至少应将外汇储备多用于储备石油、金属、矿石等,少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毕竟美国政府只对偿还债务负责(这一点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做到),而不对美元的购买力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