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城举办的某尾货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上,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146亿件服装尾货,为尾货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货源,今后国内服装尾货市场可能会走“商场化”之路。
根据专家的建议,这里所谓的“尾货市场商场化之路”指尾货市场在管理上实行统一卖场形象,统一管理、售后,并建立严格的货品管理和价格控制体系。在价格控制方面,要求尾货批发价不能低于成本价,零售价不得低于进货价销售。
近几年来,作为服装流通领域的一种新的形态,尾货市场这一概念在业内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一些品牌商和渠道商在库存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应对“行业寒冬”,他们纷纷开始对传统流通模式下的品牌服装尾货商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渠道商就利用尾货及尾货市场的概念,解决了手中积压的库存。
和传统的流通渠道相比,尾货的价格远低于常规商场里服装的卖价,有的甚至比普通批发市场的售价还低。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自诞生之日起,尾货这一概念在业内一直就存在较大的争议。尾货的低价特性冲击了正规服装销售渠道商的利益,大规模、密集的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抛售服装尾货会对服装销售原有的市场格局造成巨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且不深入追问146亿件尾货服装数据得来的严谨性,尾货货源和尾货市场本身就存在很多“神秘色彩”。不论是做OEM也好,还是做ODM也罢,加工型企业在订单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已变得越来越正规,再加上日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尾货数量恐怕只会越来越少。
当然,尾货及尾货市场的存在肯定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可以说,尾货市场的兴起既为许多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受挫的厂家找到了内销的路子,又为厂家的大量库存提供了专业的销售渠道,回笼了资金。
渠道商看到了里面的商机,专家看到的是为消费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对于企业而言,不论尾货市场走不走“商场化之路”,都要正确看待尾货现象背后的积极价值。毕竟,尾货为服装企业解决库存压力提供了一个渠道,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把这个渠道规范化,做到真正有效地解决库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