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活动,不打折”,“不可以打折了”、“我们实价销售”……自从“五一”小长假结束后,上海各大商场已经连续几个周末没有迎来打折了。以往这个时候,不要说换季的春装早就挂上了“五折”乃至更低的折扣标签,哪怕是刚刚上市的夏装,也普遍有八九折左右的优惠;而从周五至周日这样的休息日,很多商场还会有短期的主题让利促销,推出“满200减100”、“满300减150”等活动。
记者连续几周走访市场发现,如今商场对“打折”、“特价”等字眼讳莫如深,大部分商场内都找不到促销标牌。很多营业员坦言,前段时间有关部门查处了几起“促销价高于原价”的行为,为了避免违规,他们只能全面实行实价销售。然而,面对部分服饰商品上“野豁豁”的标价,没有了折扣的实价让消费者有点吃不消,一些店铺也因价格过高而门可罗雀。从这点看,“不打折”呼唤新的定价机制。
部分品牌调低售价
并非所有的品牌都能在“不打折”中死扛高昂的价格。“不调低价格卖不动”,南京东路某商场一饰品专柜的营业员说。记者看到,该品牌的产品如今全部在老标签上贴了新标签,价格为老标签的一半。营业员坦言,自从商场推出实价销售后,厂方就调整了定价,“以前我们长期参加商场的促销活动,有时是‘满300减150’,(中国第一纺织网:www.webtextiles.com) 有时是‘满200送200’,其实差不多就是对折的价格。现在不搞促销了,索性调整标价牌,不然价格太高,谁来买?”这位营业员还透露,被查处的商场的生意受到了很大影响,别的商场担心步其后尘,所以迅速调整了营销方式,取消所有的折扣和促销活动。
记者注意到,由于不少商品出厂时还是“折扣满天飞”的情况,所以出厂价中“水分”不少:在当季的夏装中,连衣裙的标价达到六七百元一条、T恤为每件四五百元、一双凉鞋也要六七百元。很多消费者对着标价牌直呼“太贵”,一些营业员也坦言,自从没了促销,“东西很难卖”。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产品开始调低售价,其中鞋类商品最明显。在西藏中路上的一家商场内,原本贴在春鞋上的厂方自制原价标签全部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商场统一配置的蓝色实价价格标签,此前开价普遍在500元以上的产品如今约三四百元。营业员反复和记者说,这个是“实价”,不是“打折价”。
同品牌同款式价格却不同的现象也出现在市场上,部分产品在不同商场的实价出现了几十元的差距。有营业员解释说,以前,即使同品牌同款式产品的出厂价相同,但在每家商场参加的促销活动不一样,所以最后的实际成交价也有差别;现在实行“实价销售”后,实价由商场方面与品牌自行约定,自然会不一样,“不然怎么说买东西要货比三家呢?”
在监管部门对“虚假打折”的严打和曝光之下,商场开始回归实价销售的“老路”。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也希望新的“实价销售”能比以往有所进步。例如,原先不同商场内的同品牌同款式商品的出厂价是一致的,现在却因商场与品牌的自行约定导致曾受消费者欢迎的“统一价”出现了松动。(中国第一纺织网:www.webtextiles.com) 在业内人士看来,生产厂家仍旧可以在商场内实行统一的实价销售,至于不同商场的差距,则可通过商场与品牌间的盈利分成来实现。这样,实价销售能带给消费者更加明了的消费体验。
促销模式需要转变
虽然挂在外面的“折扣”标签不见了,但有些品牌在接受消费者询问时,还是会给消费者打折,而且名目众多。
在中山公园的一家商场内,某服饰品牌的营业员告诉记者,如果有商场会员卡或品牌会员卡,可以在“实价”上打9折;在长寿路的一家商场内,某服饰品牌的营业员说,记者看中的裙子是去年的旧款,可以在厂方的标签价格上打4折。“这些折扣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标注出来,为什么消费者问时才说?”面对记者的询问,营业员表示很无奈:怕不当心触犯有关规定,才把所有的折价牌都收了起来,“其实,我们的价格和折扣都是输入电脑的,不能轻易改动,不会乱给折扣。”
厂商主动调低出厂价和商场撤下促销标签的现象,证明了此前有关部门对虚假打折的查处是有效的,但这并不代表现在商场内“不打折”的情况就正常。专家提出,有的商场此前被发现“打折价高于原价”,是因为价格体系太多、营销活动太多。具体说来,就是产品价格原先只有出厂价一个,但由于既有品牌自己搞的促销活动,又有商场统一进行的促销活动,加上这些促销往往在一周内进行几次,使得同一件商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多个“促销价格”。虽然它们与出厂价相比都有所优惠,但不同“促销价格”仍有差距。
就拿已被物价部门查处的一起春鞋 “虚假折扣”案例来说,生产企业和商场认定的“原价”是出厂标签上的768元,在商场为期一周的“满199减100元”活动中,这款鞋售价468元;商场活动结束后,生产企业推出了品牌自己的7.5折促销,售价变成576元。(中国第一纺织网:www.webtextiles.com) 虽然都是促销,但物价部门根据“原价为本次降价前七日内的最低交易价格”进行判断,将468元认定为该产品的“原价”,从而认为商场和品牌存在“促销价高于原价”的“虚假打折”的违规情况。
可见,商场需要新的促销方式。一方面,应当梳理商场、品牌等不同层次的促销方式,改变以往一年四季都在打折,但每次打折价格相差甚大的情况。但另一方面,对那些正常的促销行为也不能“一刀切”地禁止,包括会员折扣、换季折扣这些长期有效或有正当理由的促销行为,应当用标签牌的方式予以说明,避免给消费者留下“暗折”的印象。
“不折不买”也不可取
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还提出另一个观点:消费者“不折不买”的心态也不可取。
该负责人表示,如今消费者常常抱怨商品定价高、“水分”多,但很多企业在定价时也有无奈:不给折扣消费者就不肯买账,觉得不划算。为了吸引消费者,企业只能将出厂价格提高,并且在一上市的时候就给出折扣。他表示,最近商场中的折价牌变化给厂商的触动不小,一些厂商已经考虑为秋装制定更加合理的实价,但要让这个价格体系良性发展,还需要消费者拥有更加理性的消费心态。
据透露,以往服饰厂商为产品定价时,主要考虑面料、辅料、人工、盈利、税收等几方面,但近年来厂家在定价时强调了“品牌”的价值,所以有些类似的产品在市场上价格相差很大,还有些原先不知名的品牌也通过广告或拉高价格来提升 “品牌”含金量。(中国第一纺织网:www.webtextiles.com) 例如,在同一家商场内的一件款式类似的T恤,由于品牌不同,售价可能有198元、398元、798元等几种,而且在促销活动中,可能198元的和398元的还提供折扣,798元的却没有优惠。这里的差距就是“品牌”造成的,“但并非品牌真的值这个钱,有的品牌故意抬高价格,就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品牌的虚荣心理。”专家由此建议消费者在购物时也要重新衡量一下产品本身的价值,不要盲目地追求品牌,也不要盲目地追求“折扣”,而应更多地支持实价产品。
同时,部分消费者抱着“不折不买”的心态也使得那些原本定价适中的产品反而没了市场。某服装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和我们合作的外国厂商对上海的打折情况很不理解,本来想坚持他们一年只有打折季才有优惠的营销战略,但发现只有‘入乡随俗’才有市场,无奈在出厂价格标签上做文章。”既然如此,消费者在期待商品定价挤出水分的同时,也应当调整自身的心态,给那些定价合理的商品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