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崛起的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中国企业家从没有放弃建立世界级品牌的梦想,联想、海尔、青啤都在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但进入21世纪的中国本土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与国力同步增长,中国品牌既有外患也有内忧。
外患是指中国品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纷纷被国外品牌收购,随之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达能收购了乐百氏;中华受控于联合利华;南孚电池落入吉列手中,之后退出海外市场;小护士、大宝、美加净等国产化妆品品牌纷纷被国际性大牌收购,中国国产化妆品品牌几乎全军覆没……
除了外患,中国品牌还遭受着内忧的困扰。那就是中国消费者崇洋的消费倾向,以购买洋品牌为荣,以不买国产品牌为自豪。从中国游客在海外大肆搜购世界名牌就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强烈的“崇洋”消费情结。
内忧外患的中国品牌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品牌必须做出改变。
微笑曲线还是哭泣曲线?
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是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理论。微笑曲线中间代表制造能力,左边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右边是开拓市场和打造品牌的能力。微笑曲线要求企业追求位于左右两边的研发创新以及市场、品牌,弱化制造的主导地位。哭泣曲线和微笑曲线刚好相反,在哭泣曲线中,制造能力处于最强的地位。
而中国制造目前的现状恰恰是一条哭泣曲线,高制造能力,低研发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但中国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并没有为中国企业带来足够的利润。
诺基亚在苹果出售一部iPhone手机的时间内可出售13部手机,但苹果从一部iPhone获得的利润却远大于诺基亚从13部手机中获取的利润。iPhone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利润就在于其成功的品牌创新和巨大的品牌影响力。iPhone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手机,但国内为iPhone做代工的企业却过着别人吃肉、自己喝汤的日子。而且,随着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代工制造企业们所喝的汤的油水也越来越少了。
因此,中国企业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发展模式,要从哭泣曲线转变为微笑曲线。中国各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加强研发创新,加强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