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之间,每吨棉花近2万元的差价瞬间让“神马”都变成了“浮云”。
6月15~16日在辽宁大连举办的2011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因当前“热敏”的棉花问题,让容纳千余人的大连香格里拉酒店会议大厅座无虚席。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生产商、贸易商等踊跃参会。在这个再遭棉价大起大落的年度,无一幸免于难的棉花产业链各个利益环节,毅然扛起了棉价“维稳”的大旗。
两万元左右尚属合理区间
国内市场棉价到底什么水平比较合理?对此,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在会议发言时首先给出了答案——“每吨两万元左右”。上千名与会者在目睹了棉价暴涨以及之后的“过山车”,对高芳的一段感慨感同身受。“棉市如人生,我们可能都目睹了人生赌性与欲望博弈的过程。货币大潮汹涌,加上中国棉花产量缺少,推动棉花超出了它基本的价值规律,棉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纺织原料,它变成了投资产品。当货币发行过多的时候,农产品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炒作对象,但是当其他产品炒作空间被压缩的时候,农产品特别是棉花就首当其冲了。
从中国棉花协会、中国棉花预警系统掌握的情况看,2008年11月,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仅仅是每吨1万多元,不过两年时间就到了3万多。高芳认为,如果考虑到中国棉花供需缺口以及棉花和其他产品比价的情况,将棉花价格推到2万元左右还是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但是超出了这一区间,棉花本身的价值就难以控制和体现了。
还有3个月,新棉花年度即将开始,业界希望目前回稳的棉价能够维持到这个棉花年底结束,而新年度棉花产量又成为未来棉价走势的一个悬念,备受与会人士关注。据高芳介绍,2010/2011年度中国棉花产量,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年报数据是596万吨,其中新疆棉区是248万吨。据中国棉花协会对棉花产量的预测,全国棉花产量将达到665万吨,其中新疆是292万吨。美国农业部以及ICAC在6月份对中国棉花产量的数据预测,分别也是664万吨、665万吨。截至5月31日,新疆累计运出棉花一共204万吨,不含棉短绒,目前自治区各铁路站上约有40万吨棉花等待发运出疆,如果按新疆自用40万吨计算,公路运输10万吨计算,预计总产量300万吨左右。
从棉花消费来看,中国棉花协会年初预计,中国棉花消费量是1100万吨,比上年增长3.8%,有关部门会商的数据也是1100万吨。美国农业部预计是1012万吨,ICAC预计1000万吨,比国内预计稍微低了一些。从现在看,确实是国内高需求带动了高棉价,但是高棉价又抑制了需求。全年度的资源总量1050万吨左右,全年纱产量按2700万吨预计,截至4月是1813万吨,预计消费总计1060~11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基本上是定局,消费量是在变化的,最终还是要看纺织行业运转的情况。
本年度期待稳定当前价格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0年度中国棉花价格指数的变化相当大。2010年9月到今年5月底,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平均是26865元/吨,同比上涨80%,这是中国棉花历史上的最高价位。这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棉花,严格意义上讲,它已不是一个棉花了。而国际市场考特鲁克A指数,这个年度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是,自2010年11月以后,国际市场棉价一直高于国内棉价,最高的时候能达到每吨高出8000元左右,低的时候也能高出2000元、3000元,所以近几个月进口情况出现了逆转。
棉价的稳定最终还是要由终端纺织品和服装来决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说,2010年度前9个月累计的纱产量是2048万吨,同比增长了7.3%;2011年前5个月纱产量是1080.3万吨,同比增长10%。2010年度前9个月纺织品、服装出口累计出口1656亿美元,同比上涨了25.1%,涨速很快;2011年前5个月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是26.6%。尽管这一段时间出口情况由于棉花价格大幅波动没有大订单,但面料的出口情况不错,好于服装。
从棉花进口情况看,非常明显,进入2011年这几个月进口同比出现了下降。从进口分国家情况看,截至2011年5月底,中国进口棉花中美棉占到45.9%、印度棉占到28.9%、乌兹别克斯坦占到8.9%。贸易方式情况看,一般贸易占到58.6%,进料加工占到18.5%。2011年度还有3个月,从这些情况看基本趋势不会发生大的逆转。虽然目前棉价还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还不能说它回归到了非常合理的价位,但是今年的情况不同,因为收购价格就比较高,收购成本较高,农民确实也得到了实惠。另外,从库存这几个月的情况看,特别是纺织企业,库存棉花的成本普遍高于28000元,所以希望业内在这个年度的后3个月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对农、工、商各个方面都有利。
充分发挥国储棉调节作用
有棉花市场“蓄水池”之称的国家储备棉,在棉价出现剧烈波动时发挥着平抑市场价格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棉花市场风云多变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国家国储棉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会议上,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总经理姚明烨详细介绍了加强这一机制的必要性。
姚明烨说,中储棉总公司成立8年来,储备棉吞吐总量超过800万吨。2008~2009年两年时间储备棉出库量达到了530万吨。仓储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经投入运行12个储备部,今年又将有3个投入使用。今后两年中储棉总公司将改造升级8个直属库,同时新建7个储备库。通过努力,中储棉储备规模涉及容量将达到130万吨,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的棉花仓储体系,为储备棉“出得快、调得动、用得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只有进一步加强或改善宏观调控,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生产大上大下,才能使我国棉花产业更加健康、稳定、有效地发展。中储棉公司在“十二五”时期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构建“三大板块”的发展思路。“一个中心”就是以完成国家棉花宏观调控任务为中心,“三大板块”则是构建进口棉入储机制、构建棉花储备轮换机制、构建棉花物流网络。
建立完善的棉花储备体系是提高我国棉花宏观调控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根本保障,为了稳定棉花生产,今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2011年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决定从2011年开始实行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提前公布价格是1.98万元/吨,使纺织企业、棉农以及棉花产业链的各经营者有了心理的预期。
稳定贸易环境与进出口政策
谈到棉价高涨给纺织业界带来的挑战时,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江帆说,从2010年以来,国际棉花价格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幅波动,中国也不例外。数据显示纽约期货市场最近时期的合约价差在每镑93美分,2010年中国国内棉花的价格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价差也达到每吨1.6万元以上。这样一个大幅波动给包括棉花生产、加工和纺织品出口在内的整个中国纺织业造成的困扰相当大。无论是前一段的广交会,还是在西北地区的一些投洽会上,我们纷纷听到企业的很多反映,主要是棉花生产没有了清晰的指引信号,棉纺织企业生产加工的秩序被严重打乱,纺织服装出口也因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影响了接单。棉价上涨的影响给企业的负担明显加重,非理性高价棉花严重挤压了纺织品服装的合理利润空间。另外,一些棉商在棉价上涨时随意改变出口策略,有些单方面更改合同,这也导致中国进口棉被毁约和回购,严重影响了正常国际贸易秩序。
对此,与会代表提出共同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建议,他们认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进口国,而且棉花进口量大概要占到世界棉花贸易量的36%,中国进口棉花相当数量是用于纺织服装出口的原料,因此,稳定的棉价、稳定的经营环境,对于包括纺织产业在内的各方都至关重要。建议棉花产业要共同维护一个稳定的棉价和正常的经营秩序。棉花的生产、加工、贸易和纺织品服装制造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无论是产棉国还是用棉国,各方都有义务和责任来维护一个稳定、健康的经营环境。
建立中国棉花物流信息平台
据记者了解,棉花物流是棉花从生产、加工直到消费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中国棉花具有季节生产、全年消费、区域生产、全国消费、主产区与主销区距离较远等特点,同时中国棉花的生产、加工和贸易方式的变迁对中国棉花仓储物流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党委书记王怀贵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棉花协会棉花仓储分会对105家会员企业的仓储情况的调查结果。这些仓库总的规模占到行业的80%以上,在业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05家仓库调查数据统计,仓库总面积为659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库房面积227万平方米,室外露天堆垛面积432万平方米;在105家仓库中,有60家仓库有铁路专运线。拥有铁路专运线的仓库主要分布在新疆、河南、山东、江苏、河北等棉花主产区和主销区;按所有制划分,105家仓储企业中,国有为52家,集体所有为19家,民营企业为34家;105家仓库中最早的建于1952年,其中上世纪80年代以及以前的仓库共40家,占总数的38%。
据王怀贵介绍,我国从1998年开始进行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推动了国内棉花贸易方式的多样化,棉花期货、电子撮合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已经对传统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棉花仓储物流行业作为棉花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发展都相对滞后。全国的棉花仓储物流行业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低,资源分散,形不成合力,与棉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仓储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代表们认为,加快棉花物流标准化建设相当重要,它将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奠定基础。国家相关部门应全面梳理现有棉花仓储标准和管理规范,按照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加以完善,构建与棉花收购、加工、贸易及相关环节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棉花物流标准体系,包括对棉包的信息编码,棉花运输、装卸、在库管理,仓单流转等环节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操作规范。
目前,我国棉花仓储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建立棉花物流信息平台只是发展棉花现代物流的基础工作之一,建设完善的现代棉花物流体系,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棉纺事关产业链整体稳定
“作为棉花产业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棉纺织行业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在会上说,“宏观政策调控比较频繁,我们感到压力比较大。人民币的升值还有出口退税的风声面临国际竞争力。另外,能源、电力、运输这些成本压力还有劳动力压力影响企业的发展。此外,还有很关键的就是行业的税负,使企业利润空间受压。最终,下游需求不旺,也导致企业经营有些不畅。”
“国内棉花价格低于国际棉花价格已经半年了,这个时机应该更好地商议取消滑准税的政策。”朱北娜提出,“在进口配额不能取消的情况下,我们希望配额更加倾向于纺织生产企业,以保证我们棉纺织行业,尤其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地位。”
从未来发展看,棉纺织行业是纺织行业一个基础性的产业,影响力极大。历史证明,棉纺织行业的稳定和效益好,对整个产业链都是有很大的影响。会上,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也谈到了纺织行业的稳定对于整个棉花产业链稳定的重要性。
孙淮滨谈到,2010年全国的纺织行业加工总量达到了413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4.7万亿元,增加值达到了12800亿元,各种纱达到了2720万吨,布770亿米,出口额达到了20605亿美元。利润的增长率也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就业人数仍然保持在2000万人之上。这就说明我们虽然遭遇到后配额时代带来的一些新摩擦以及金融危机,但是中国纺织工业在过去5年克服了重重困难,走的非常精彩,也非常辉煌。当然,我们仍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孙淮滨谈到,从数据上来看开局良好,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2%,各大产品总量都在10%以上的增速,出口增长了24%,消费增长了23%,投资增加了38%,经济效益增长了54%。但是,我们也逐步感觉到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面临着许多经营的风险。以棉价为代表的原料价格上涨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棉价是高开低走,使纺织企业后期有很多高价的库存,这一升一降使得多数企业在原料上受到很大的压力,受到很大的损失,而且棉花价格又出现了下跌。孙淮滨谈到,我们的后道采购变得极为保守和谨慎,这样使得棉纺织行业的产品积压大幅度增加,由此可见,原料的价格波动给行业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虽然年年都会遇到难题,但我们年年都能走过来。所以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这需要目标和战略的引导,使我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有更高、更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