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棉花消费会出现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棉花消费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1990年度以来,中国棉花消费年均增长9.1%。1990~1998年度期间,棉花流通体制实行计划经济、统购统销。这一时期,中国棉花消费有增有减,但整体略有下滑。1999~2006年度期间,棉花流通体制实行市场化运行,中国加入WTO,纺织出口大幅增加,棉花消费持续增长,由1999年度的410万吨增加到2006年度的1120万吨,年平均增速达16.3%。2007~2011年度期间,金融危机爆发,棉花产业深受中国市场环境从宽松到收紧的影响,棉花消费冲高回落,年平均下降2.4%。
目前,四大因素影响着中国棉花消费。
第一,中国劳动力供给将制约纺织业发展。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的10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下降0.5个百分点。人口学家认为,2011~2015年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最高点,然后缓慢下行。人口红利将在2015年之前消失。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增量为零,之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短缺将更加严重。
2008年,中国沿海人工成本高出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国平均水平约45%。近年来,中国企业招工难问题日趋严重。中国棉花网近期调查显示,72%的纺织企业认为招工困难,89%的企业表示工资较上年大幅提高。
第二,棉花与替代品竞争加剧。近年来,化纤和其他新型纤维舒适性不断提高,非棉纤维对棉花的替代性逐步增强。再生资源的利用空间较大。推进高新技术纤维和新一代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产业化及应用,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纺织业发展重点方向。
2010年度,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棉花产量下降、价格大幅上涨,化纤产量扩大,棉花与化纤的价差不断拉大,截至6月17日,本年度棉花与涤纶短纤价差平均为13339元/吨,为2008年度同期的3.5倍。纺纱企业用棉比例明显下降。
第三,巨大的外汇储备压力将改变中国纺织贸易格局。2011年3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达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当前通胀压力上升、流动性过剩、美元长期贬值、人民币日趋升值问题,中国迫切需要控制国家外汇储备规模的过快增长。中国纺织贸易格局面临调整,贸易政策方向由鼓励出口创汇转变为促进国内消费,纺织产能将受到制约。
第四,环保、能源及土地对纺织业发展构成制约。近年来,中国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纺织行业废水排放总量,在国内各类工业废水排放量中约占6.5%,位于各行业废水排放量的前十位。印染行业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上下游需求的问题时有发生。印染在浙江、广东等沿海产业集群地区已经逐渐成为纺织产业产能扩大的瓶颈。
今年4月以来,全国10多个省份相继出现淡季“电荒”,部分沿海地区电力供应紧张趋势较往年提前。中国棉花网近期调查显示,拉闸限电严重影响纺织企业生产,28%的企业产能下降在10%以内,32%的企业降幅度达到10%~30%。
另外,地价快速上涨造成纺织企业用地紧缺,厂房租金上升明显。
总体来说,中国纺织工业未来仍将保持较大规模。但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外汇储备过大的压力日趋明显,贸易顺差将逐步下降;能源稀缺问题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力度日益强化,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市场要素成本居高不下,中国棉纺织业产能扩大的余地十分有限。未来纺织原料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再生纤维的利用将日益得到重视,化纤和再生纤维比例将逐步加大,棉花比例趋于下降。这些因素对棉纺织业的影响是长期性的。
鉴于中国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经济发展区域性特征明显,纺织产业链较为完善,2015年前大幅压缩产能的可能性不大。2006年度的1120万吨棉花消费量或将成为历史峰值。未来中国棉花消费保持在1000万吨以内的规模成为大概率事件, 3~5年内,棉花消费有望保持在800万~900万吨,棉花生产在600万~700万吨,棉花进口规模与消费的比例在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