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以来,纺织加工产业由原来经济发达的纺织大国逐步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而那些发达国家,则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问题上。目前,中国大陆的纺织纤维加工量、纺织服装生产能力、纺织品供应量和贸易量均接近全球的一半。许多高档产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加工正在向中国大陆转移;就非织造布来讲,世界前40强的企业,有近一半以上在中国都有工厂,如世界排名第一的德国Freudenberg(科德宝),在苏州、南通、长春等地都设了生产厂。
同样,我国传统的纺织品服装产品不仅面临着资源、环境、劳动力等要素的制约,也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生产成本的激烈竞争。目前,在中国大陆,纺织加工正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李宁服装在湖北荆州建厂就是一个例子。同时中低档服装及家用纺织品的加工已经开始由中国向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转移。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甚至孟加拉国也开始了服装的大批量生产,但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产业链不太完整,所以许多原料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从中国进口。但是,他们的成本优势对我国的中低端服装产业已经构成竞争。
当前,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国际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国内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国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实力。高性能和差别化专用纤维材料国产化及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产业用纺织品综合性能大幅度提升,并减少了对进口高性能纤维原料的依赖、降低了成本。“十一五”期间取得产业化突破进展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耐高温芳纶1313、难燃耐蚀聚苯硫醚、耐高温芳砜纶、中空纤维膜等产品已经开始国产化,在这些高性能纤维的应用以及相关制品的设计、开发方面也开始了有效工作。
与此同时,先进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全面提升了行业的整体装备水平,为更多高端产品的开发打下基础。
针对产业用纺织品的不同用途,相关行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要求,特别是机械、电工、电子、钢铁、石油化工、飞机、火车、汽车、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矿山开采、石油钻探、铁路、公路、水堤、河坝、以至航天器等,分别提出了高强度、超高强度、高模量、低模量、耐高温、耐低温、低电阻、高绝缘性、防高能粒子等许多新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必须开发新的纤维品种、新的纺织加工工艺和设备、以及一系列的检测技术和仪器,建立一系列的新标准。
为此,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行业总体竞争能力,不仅是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这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而在机遇面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确实有太多要做的事情。近年来,国内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成型技术已经有了不小进展,高性能和高功能专用纤维材料也已开始国产化,先进设备的引进、消化及再创新,也提升了行业整体装备水平,使得产业用纺织品的总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但是,由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基础研究欠账太多,浮躁和急功近利伤害了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功能,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尚未形成。为此,通过自主创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就高性能纤维而言,我们虽然有了芳纶、聚苯硫醚、高强聚乙烯等纤维,但是,加工企业必须从纤维结构出发,充分理解其性能后,才能顺利地对其加工,并通过科学的产品设计使其“高性能”在产品中得以体现。
在许多方面,光靠技术引进是不行的,必须靠自主创新。最近,由广东省佛山市斯乐普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与大连华阳化纤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PPS纺粘针刺非织造布生产线成功进行了试生产。该生产线自2008年开始研发,2010年底开始安装,2011年3月进行空车运转,到日前成功进行了试生产。该生产线创造性地使用PPS树脂以纺粘的方式生产出滤料,幅宽2.6米,年产能1200吨。采用了纺粘+针刺的工艺流程,布面均匀,强力高。与目前市场上的短纤PPS针刺产品相比,具有流程短、劳动力少、成本低、产品性能好等优点。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同类型的生产线能生产出类似产品。
在一些领域,比如说农用纺织品,更是需要自主创新。
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对世界科技进步确实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国家的科技发展是以其国情为基础的。像我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沙化需要大规模的生态建设,西方发达国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因而缺乏这方面的系统技术。对于这些地区所需要的农用保温材料、灌溉用材料、育秧、育草材料的研发,只能我们自己完成。我国西部开发中生态建设工程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巨大工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对自然界、对人类的一项新挑战。这也为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广大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以充分发挥才干的领地。
因此,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应当继续提升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行业技术改造和量大面广的产品技术推广,逐步建成纺织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