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外贸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低端“被蚕食”、高端“上不去”的尴尬局面。
上半年,中国外贸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低端“被蚕食”、高端“上不去”的尴尬局面,尤其是低端加工制造业订单正在加速向外流失。
做滑雪服内胆及塑料制品的山东新世纪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广新表示:“我们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做这行的工人越来越少,接单量也逐渐减少,很多欧美订单都转移到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其他国家去了。”
从事箱包、服装加工出口贸易的上海朋武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鹏也说:“预计将来服装、箱包类这种低端加工产品将加快向东南亚、非洲转移的步伐。”
刘鹏举例说:“比如孟加拉国,人工成本只有600至700元人民币一个月,中国至少需要2000元,只是当地现在受制于化工行业不够发达,原材料种类比较单一,如果没有这个限制,孟加拉国在这个行业的竞争力超过中国。至少有20%的订单是这样流失的,我们接了也不赚钱。”
深圳海纳因特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挺青就对记者表示:“现在出来打工的都是85后、90后,这些年轻人宁愿去大城市端盘子也不愿在厂里干活。去年一个熟练工人的成本大概是每月2500元,今年已经增至3500元,还很难招到人。”
议价能力下降,订单利润下滑令不少外贸企业转做内销。新华社记者在上海的一次销售展会上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外贸、内销同时做,而且大部分都属于外贸转内销的情况。
然而转内销并非那么简单,大部分内销企业都面临回款慢、要账难的问题。“做内销资金回款非常慢,至少要3个月才能回收资金。没有实力的公司拖不起,资金周转不过来。”范广新说。
上海欧际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兴康说:“国内企业的信誉不如国外好,欠款是常事,我的企业年产值2亿元人民币,现在已经有欠款1亿元,财务成本又这么高,拖欠一年我就损失5%。”
不仅回款慢,如何销售也是外贸企业转做内销摸索的方向。在业界看来,做外贸只要将服务做好就行,而做内销则更强调市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吕博指出,一般做外贸的企业,只要有订单就组织生产,从事简单加工,并不考虑销售情况如何、市场需求好坏,因此整体风险不大;而内销企业必须把握采购、生产、加工、销售一系列环节,同时要关注国内外市场需求。
品牌和渠道,无疑是企业在出口转内销过程中的两大拦路虎。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多数企业的做法仅局限于在淘宝网上售卖。尽管走电子商务B2C的渠道比传统渠道省了很多成本,但几乎没有什么品牌和消费者忠诚度可言。
专做商业礼品的上海肯亿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夏金宝说,现在转向国内市场必须打品牌,先从网上商城做起,慢慢转向与一些门店合作,目前已与凡客、热风谈妥向其铺货,从贴牌做起转向创造自己的品牌。